“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深度挖掘和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实现对全市38家三级医院,从每家医院到每个科室、每位医生、每名患者及每次就诊记录的‘全程递进式’监测,全面、准确、及时地反映医院运行情况,为实施精细化管理提供支撑。”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主任陈建平今天告诉记者说,上海目前已建成全国最大的医疗档案信息库和国际上最大样本量的医疗卫生信息库。这个覆盖了38家三级医院、联网各区县基层医疗机构的庞大“系统”,包含有医院信息系统、医学影像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和临床信息系统,已存有6578万份个人诊疗档案、16亿条处方、2.3亿份检查检验报告和375TB影像资料。
陈建平强调说,海量数据的进一步挖掘、分析,实际上助推了申城公立医院的管理和改革,并最终让患者从中有更多的获益。
信息监控
从2006年围绕医院间-医生间-医患间信息互联互通、实时共享的“医联工程”起步,十年间,依托信息技术支撑,申城卫生行业相继首创了一系列医疗服务模式创新——
率先实施区域性患者电子诊疗档案,首创分布式影像网络远程会诊;
创立了全流程优化的“一站式”自助就医模式,推行网上预约诊疗、门诊一站式付费、检验检查报告自助查询;
首创基于诊疗档案的智能临床诊治模式,实时提供治疗安全和合理用药查询、重复检验检查用药提示、急诊辅助查询等智能服务。
“现在有些情况,患者本身可能并不知情。比方说,不必要的重复检查、重复开药,医生在处方时,系统会发出‘警示’。”陈建平举例说。
仅是针对本市38家三级医院,申城“医联”系统每月发出“重复用药”提醒79万次,“重复检验检查”提醒5.6万次,约累计节约医疗费用1.04亿元。
运营透明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大数据应用分析为基础,作为全国探索市级公立医院管理改革的先行者,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还在“医联工程”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了集业务运行、绩效考核、财务运行、成本核算、高值耗材、后勤能耗、固定资产使用、廉洁风险防控等8个模块于一体的“业务监测平台”。
由于医院内任何的“一举一动”,尽在实时、全程、递进的监管之中,陈建平说,医院的运行行为越来越透明,医生的诊疗行为越来越透明,患者的诊疗记录越来越连贯。
38家三级医院的院长,同样承受着“实时跟进”的23项量化指标的“即时考核”,其中直接关乎患者切身利益的,就有医护质量管理、医疗费用控制、患者满意度,此3项指标占考核总分50%。申城大型公立医院的院长们努力交出了一份自己的“试卷”。
据“申康”的最新统计数据,2014年,市级医院的门急诊和出院均次费用分别为318元和15962元,自2005年以来的均次费用年增幅为3%,明显低于全国三级医院平均水平,医疗费用控制效果明显。
与此同时,2014年,上海市级医院患者平均住院日为7.56天,较2005年下降了8.53天,年均下降0.95天。床位周转因此加快,相当于增加了2万张床的住院服务量,也就是相当于上海市级医院床位总数翻了一番!
精细管理
为了更好地引导三级医院看大病、解难症,全面提升公立大医院诊治危急重症和疑难杂症的能力,申康中心于两年前开始依托医联大数据平台,开展“病种绩效比较分析”,即通过收治量、均次费用、费用结构、平均住院天数等比较,反映医院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内科、外科大手术为主,33种“入选”病种涉及33个临床专科。由于住院病人“病种难度”和住院“手术难度”分析结果,被纳入院长绩效考核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目前已有三分之二的三级医院将这两个考核纳入医院内部绩效考核,作为科主任考核、医疗质量考核的重要指标。2014年,全市三级医院高难度病种增加15%,三四级手术例数增加了20%。
最新的大数据分析同时显示,今年上半年,本市38家大医院的33个病种绩效指标均有一定改善,36%的病种均次费用降低,45%的病种均次药费降低,58%的病种药占比降低,42%的病种术前等待天数缩短,82%的病种平均住院日缩短。
陈建平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依托信息网络技术,提高公立医院的专业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可以让其更好地回归应有的功能定位。截至2014年底,本市38家三级医院共有员工5.9万余人,实际开放床位3.65万张,占全市床位总量的30.3%;完成门急诊服务6812万人次,出院172万人次,住院手术105万例,分别占全市相应业务量的28.3%、49.8%和59.9%。
“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全市医疗量占比,比较符合三级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要求。”他补充说。
本报记者 施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