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环境、设备也都比较落后,叶叔华记得,建国初到佘山去要乘摇橹小船,后来虽通了公共汽车,仍然是“班次稀少、道路崎岖,和现在松江通了地铁不可同日而语”,她说,那时候计算机也很“珍贵”,计算基本全靠手动。
既然如此辛苦,为何还要做?叶叔华坦言,“以前工作、生存都很困难,不像现在,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她表示,自己从小爱好文学,中山大学招生,她本想报考文学专业,却遭父亲反对,理由是读文学怕将来没饭吃,要她改报医科。而她又害怕见血,经过三次谈话,最终,天文数学系成为了折衷之选。“还好,天文还是比纯做数学有意思一些。”
叶叔华表示,建国后一、二十年,尽管国家集中力量办了不少事,有些设备、零件虽也能做出来,但性能距离国外同类产品有一定差距。“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现在真不知道是怎么样,如果我们仍按以前的步骤走,还不知道要走到什么时候。”1978年,50岁的她第一次走出国门。当时,很多科研骨干纷纷出国,在数据处理、研究方法等各方面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我们的人,也就从不很清楚逐渐成为专家”。
“我相信在你们这一代可以做很伟大、很重要的工作。而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的老师、我们的这一辈虽然很想做事情,但是没机会,国家没有财力做天文,想得好,但是没办法。”叶叔华一字一顿地说,现在已经可以看到,虽然中国不是最大,但是相当有能力,“这只是我们走向大国的开始。”她说,希望在未来,不再是中国人用外国的东西,到国外留学,而是外国要用中国的东西,中国成为被学习的对象,“希望年轻人中确实有一些对科学技术、对天文有兴趣的人,他们当中能够有一些人能真正推动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事业成为世界强国。”
见习记者 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