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惊喜亦有吐槽
近期上市的部分新车确实带来了惊喜。如丰田品牌带来的卡罗拉双擎和雷凌双擎、广菲克Jeep品牌国产后的首款车型自由光、路虎的第二款国产车型发现神行、宝马换代后的旗舰车型新7系等。这些车型既是企业角逐市场的重要力量,又满足了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充分体现出新车的价值。
然而,平心而论,眼下的这一波新车潮中,真正有价值的新车并不多,很多份量不够重的车型夹杂其中。这些车型大多是换代或小改款车型,缺少亮点和新意,却被企业用“全新”二字包装后投入市场,颇有点“滥竽充数”。
事实上,为了尽快从销售低迷中走出来,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家再次使出了新车上市这一“杀手锏”。选择这个时间段上市新车,都有布局“金九银十”的意图,以期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市场规律显示,新车上市经过两个月的预热和过渡,正好可以为年末的销售打下坚实的市场基础。
有消费者就表示对目前的新车潮“看不懂”。在不少消费者看来,车市中所谓的新车很大一部分是挂羊头卖狗肉,是典型的“伪新车”。“严格地说,类似于增加配置的小改款车型,根本算不上新车,就算是改变发动机排量而车型不变的也不能称之为新车。”业内某资深人士如是说。
新车频发是“双刃剑”
每年的北美车展、日内瓦车展等国际大车展是跨国汽车公司推新车力度最大的时候,每次都让人眼花缭乱,感慨人家强大的开发能力和应变市场的速度。然而,反观我国的汽车工业,在不断地推新产品的背后,开发技术和能力却提高不大。有些新产品,要么是从人家跨国公司那里拿来;要么改头换尾,被人称之为“中国式新产品”。
“中国式新产品”不断问世的节奏,是汽车工业发达国家也难以达到的。开发新车的速度是“世界第一”,开发技术和能力却难以恭维。面对强烈的反差,人们不禁会想,这是否也是浮夸?
从另一个角度,值得一提的是,企业超常规地推出新车型,已经破坏了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这也是消费者持币待购的一个重要原因。一般情况下,一个新车型在推出后,4—5年的时间内,市场表现应该属稳定阶段。但是,在中国市场上,却看到一个新车型推出后不到半年就开始滞销,不到一年就降两次价格的奇特景象。这其实都是企业一味追求推所谓新车型带来的恶果。
中国新车的频频上市,对消费者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不断有新车推出,一方面,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大了,可同时,新车太多也让消费者无从选择,时间长了,反而引起了消费者的审美疲劳而连连失宠。此外,企业超常规地推出新车型,往往容易顾此失彼,难怪一位业内资深专家说:“萝卜快了不洗泥,新车推出的频率太快,免不了鱼龙混杂,这对于汽车产业或消费者来说,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用差异化产品赢市场
对于这种盲目追求新产品的问题,一些汽车企业显然已意识到了,认为新产品投放的数量不是追求的方向。但同样也有一些汽车企业在分析业绩不佳原因时,将之归结为“新产品投放不快、不够。”
掀起“新车上市潮”主要目的固然是为了提升销量。然而,这些变了味的新车想要在现有市场环境下取得成绩谈何容易。
近年来,汽车市场转入低速增长,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具体到产品竞争上,各细分市场的竞争格局发生了变化。从变化中可以看出,产品特点不突出,主要靠价格拼市场的车型竞争力逐渐下降;而在某些产品特性上具有独特吸引力的车型依然能够打动消费者,销量保持稳定增长。这足以说明产品差异化的重要性,或许会使一些企业改变或调整自身的产品策略。业内有识之士表示,车企应逐步摆脱靠数量和种类占领市场的产品思路,更加追求单车的影响力和利润,靠差异化的产品策略来赢得市场。
对于汽车企业来说,如何打造具有独特竞争力的车型,实施差异化的产品策略,考验的是企业的判断力和执行力。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但至少对于车企来说,树立精品意识,在现有的车型阵容中集中精力打造一两款明星车型,并非难事。实际上,一款在市场上具有独特号召力的车型,为企业带来的不仅是稳定的销量和利润,对于提升品牌价值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而那些同质化产品,或许在刚上市时会吸引眼球,但仅限于一时。
有鉴于此,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顾眼前、急功近利就像中国汽车产业大堤上的蚁穴,如果任凭其发展,将断送明天的市场。未来车企将逐步摆脱靠数量、靠新车占市场的产品思路,将更加追求单车的影响力和利润,靠差异化的产品策略来赢得市场。
李永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