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新民环球
     
本版列表新闻
巴黎恐怖袭击再度引发网络“安全和隐私”争论~~~
巴黎恐怖袭击再度引发网络“安全和隐私”争论~~~
巴黎恐怖袭击再度引发网络“安全和隐私”争论~~~
巴黎恐怖袭击再度引发网络“安全和隐私”争论~~~
巴黎恐怖袭击再度引发网络“安全和隐私”争论~~~
     
2015年12月03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巴黎恐怖袭击再度引发网络“安全和隐私”争论
网络信息:该加密还是不该加密
袁原
■ ProntonMail的官方网站上写着“没有政府监控”“只有您自己才有权进入您的收件箱” 图GJ
  文 / 袁原

  “我们出发了,马上动手。”这是袭击巴黎巴塔克兰剧院的恐怖分子发出的最后一条信息,被警方从一部弃置垃圾桶的手机中发现。事后调查显示,如果加强数据收集和网络监控,这起悲剧或许能够避免。

  执法和情报部门抱怨,各种技术手段,尤其是加密技术的应用,令犯罪者和恐怖分子得以在网络世界隐匿踪迹;然而想要限制加密,又会侵犯个人隐私、妨害网络安全,实难两全。

  “加密阻碍司法”

  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詹姆斯·科米称,由于利用加密信息与新招募的成员联系,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在网络世界“沉入黑暗”,令情报机关难以搜寻。

  现实世界中,执法人员能在任何地方抓捕娈童癖、强盗和洗钱者等各色罪犯。执法人员认为,这同样适用于网络世界,他们理应在虚拟空间缉拿凶犯。然而,涉及网络安全,要想拿到法官签发的“网络搜查令”并不容易。

  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即使抛开关于隐私保护的争论不顾,打击网络犯罪仍然困难重重。如今出现了最令人担忧的局面:情报部门即使获得授权打击网络犯罪,面对一些“不可渗透”的秘密网络空间也感到无从下手。

  西方国家的情报头子懊恼地发现,哪怕是配备便宜电脑的个人,也可能在这场网络数据战中领先专业情报机构。

  这主要源于加密技术的广泛应用。截获一条信息固然容易,但若没有密钥,想要破译其中机密却格外困难。即使专业如美国国家安全局,虽然专事通信资料收集和分析,遇到加密的网络信息也一筹莫展。

  “加密阻碍司法,”纽约曼哈顿地区检察官塞勒斯·万斯说。在万斯经手过的111起罪案调查过程中,司法机关试图窃听疑犯电话无果,正因对方运用了加密技术。

  美国中情局局长约翰·布伦南指出,伴随网络技术出现的各种新性能,“无论从法律还是技术层面”,都更难截获恐怖分子彼此传递的信息。

  社交媒体和网络游戏也为犯罪分子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平台。就在巴黎恐怖袭击发生前不久,比利时内政大臣让·让邦就表达过忧虑,担心恐怖分子利用网络游戏传递信息。“通过PS4游戏机追踪恐怖分子行踪比从即时通信应用WhatsApp难多了。”他说。

  “严控加密”难

  一些强硬派的安全专家主张严格控制加密技术的普及,并建议从四个方面予以遏制。

  首先,对于客户通过个人网络和终端发送的信息,各大技术公司应该及时储存。当需要出动政府的解密高手时,至少还有原材料可分析。

  其次,在获得法庭授权的情况下,各公司必须有能力破译各自售出的密钥。那些能够自动加密的电脑程序或手机应用,如果连开发商都不能破译,则应禁止发行。

  最后,开发商应该在所编写的加密程序或应用中留下漏洞,方便执法人员日后破译。

  上述主张遭到的反对自不必说,现实中也不具可行性。除非世界各国统一执行,否则无论安分守己的用户还是潜在犯罪分子,都会选择使用对加密程序监管不严的国家发行的产品,照样加密信息。

  以电子邮件服务商ProntonMail为例,这家公司推出加密电子邮件服务,注册地和服务器在高度重视隐私保护的瑞士,不受美国或其他欧洲国家的法律约束。技术上,ProntonMail从不保存用户发送的信息,对用户的密钥也不存副本。

  面对这样的设计,再强硬的执法部门也无能为力,因为没法逼一家公司交出它根本没有的信息、吐露它压根不知道的秘密。

  英国政府通信总部主管罗伯特·汉尼根认为,技术公司有意成为数据流通的“中性渠道”并“置身政治之外”,其实是把“选择网络的指挥权”拱手让给恐怖分子和罪犯。

  他在《金融时报》上撰文呼吁技术公司,现在就正视这令人不安的现实,总比“在更大的暴力之后”才发现更好。这篇文章发表10天后,巴黎遭到恐怖袭击。

  不加密更危险

  技术公司和隐私保护组织反对强行限制加密技术,认为此举本末倒置,不仅无益打击网络犯罪,还会威胁网络安全。

  代表苹果公司和微软等技术巨头的美国信息技术工业委员会认为,限制加密是“为了加强安全而削弱安全措施,于理不通”。委员会认为这么做会危及金融和电网安全。

  技术公司并非夸大其词。为了打击恐怖主义而削弱加密技术,会恶化其他领域的网络犯罪,例如盗取身份、盗刷信用卡。网络日益普及,更应该加强而不是削弱加密技术。

  网络犯罪呈上升趋势。据电脑安全公司迈克菲公司估计,仅2014年,网络犯罪在全球造成经济损失5750亿美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持有他人敏感信息的个人、公司、组织和政府机构,很少有几个会愿意且有能力为其网络和电脑持续加密。

  随着生活高度数字化,加密技术是保障安全的关键。这能确保人们的网上身份不被盗用,令犯罪分子无从染指各种网上交易。

  密码加用户名是最简单的加密手段,当然也最容易被盗用。由密码和U盾之类的电子器材组合而成的“双重认证”相对可靠,虽然并非毫无破绽,总比完全不设防强,因为盗贼总是更喜欢挑门窗没锁的房屋下手。

  实际上,即使一些大技术公司,对于网络安全形势的认识仍然过于乐观。今年10月,英国电信运营商TalkTalk网站遭到黑客攻击,400万名用户的个人信息可能已被窃取,足以显示公司对安全问题重视不够。在美国,检察机关最近披露的案情显示,犯罪分子从摩根大通这样的大公司盗取了1亿人的个人信息。

  手机实名更好?

  网络犯罪猖獗,削弱加密技术并不现实。越来越多国家情报部门“退而求其次”:他们希望在涉及国家安全和严重罪案时,有渠道查看各技术公司存储的加密信息。

  汉尼根称,英国政府通信总部从未想过削弱加密技术,只希望在关键时刻能够索取各技术公司存储的加密信息。因为了解恐怖分子在何时与何人联系,与通信内容一样,也是阻截恐怖行动的关键。也有分析人士因此揣测,情报机关或许已经破译了部分密码。

  其实,不管设计得多么复杂,任何密钥都有其弱点。在两台电脑之间传送的加密信息或许难以破译,但发送或接受信息两端的人却是可以捕捉或利用的。捕捉电脑显示器上的内容、复原敲打键盘的顺序,甚至监听、监视安放电脑的房间,都有利于情报人员截获和破译信息。重点是辨别究竟应该监控哪些人、哪台电子装备,这时候还是传统情报手段管用。

  《经济学家》评论说,与其抨击加密技术带来的困扰,各国政府或许更应着手解决网络匿名性的问题。比利时正考虑禁止销售不记名的手机SIM卡。孟加拉国则计划要求所有手机用户进行生物认证。在尼日利亚,一家手机公司因为没有妥善登记SIM卡用户遭到50亿美元罚款。尼日利亚政府称,这家公司的手机卡被极端组织“博科圣地”用于恐怖活动。

  不过,对匿名性问题的解决依然面临同一个争议:如何在确保国家安全和公民隐私不受侵犯之间保持平衡。

  (本刊除“论坛”及本报记者署名文章外,均由新华社供稿)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互动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新民资讯
   第A19版:专版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6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B04版:社会/新民环球
   第B05版:新民楼市
   第B06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07版:广告
   第B08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09版:广告
   第B10版:广告
   第B11版:好吃周刊
   第B12版:美食物语/好吃周刊
   第B13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14版:美食地图/好吃周刊
   第B15版:大购网专版
   第B16版:资讯/市场之窗
热点锁定
本期导读
网络信息:该加密还是不该加密
加密即时通讯成IS“保护伞”
安全还是隐私 各国各有偏重
新民晚报新民环球B01网络信息:该加密还是不该加密 2015-12-03 2 2015年12月0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