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差事”逐步受青睐
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街镇机关干部开始进入公务员管理序列或享受公务员待遇,昔日被称为“苦差事”的街镇工作,逐步受到求职者的青睐。而在最基层的居委会干部,收入待遇虽也逐渐提高,但涨幅缓慢,像彭浦镇许多就业年龄段的社区干部,直到今年上半年,平均月工资也仅2400元左右,而聘任干部平均仅1900元左右。今年38岁的小朱,已在社区岗位干了13年。2002年,她初到居委会工作时,仅400元工资;2009年当上居委会主任后,收入也仅1000元左右,2013年当了幸福二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后,工资才涨到3200元。“既然做了居委会干部,苦点累点也是应该的,只是有时忙得腰酸背疼又听到一些人说‘收入这么低,白卖力’之类的奚落话,心里总有点不是滋味。”小朱告诉记者,以往居委会干部下基层整治楼道乱堆物、绿地遭侵占等现象,碰到一些居民强硬阻拦,许多人就会产生畏难情绪,觉得自己只拿一二千元工资,没必要得罪居民。而玉峰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老吴也有同感。他说,过去派委员到小区整治占路设摊现象,可有些委员转了一圈回来双手一摊:那些小商贩太蛮横了,一副要拼命的腔调,万一被伊拉打伤了,阿拉这点收入连看毛病也不够呢!没办法,老吴只能与居委会主任亲自上阵。许多社区基层干部还感叹办公经费少,一年5、6万元经费,想要搞几次像样子的大型社区服务、文体活动也不够。
社区工作受到重视
让社区工作者兴奋的是,市委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列为2014年一号调研课题,市、区政府还先后出台了进一步加强社区基层建设,提高社区工作者地位和待遇的文件,使大家感到社区工作受到了从未有过的重视。根据市、区政府相关政策,社区工作者收入待遇从今年9月起大幅提高,如就业年龄段的居委会书记、主任,月均收入分别调整为6100元、5200元,分别比调整前增长了79.4%、64.3%;就业年龄段的居委会普通委员,月均收入也增长了58.3%;而退休返聘的居委会书记、主任和委员,调整后收入则分别增长了105.4%、91.5%和74.9%。同样,居委会办公经费也大幅增长。据晋城居委会书记王顺华介绍,该居委今年办公经费已经增加到25万元左右,比去年增加了200%以上。同时,根据文件精神,优秀社工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被机关、事业单位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