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当上海音乐厅的方总、彦树和我聊起“音乐午茶”这个想法,并邀我和旅法长笛演奏家汤芷诺做第一期演奏嘉宾时,我们一口答应了。其一,这是一个美好的创意,利用上海音乐厅南厅,给爱乐者和表演者开辟一个音乐沙龙,让午休时间变得活泼而有意义。其二,这是一个公益项目,爱乐者只需花上10元的价格,就能欣赏一场音乐会,持之以恒,定能培养一批从入门到资深的爱乐观众。其三,能让有文化追求的工薪阶层毫不费力地进入音乐厅,这是一个很亲民的项目。当然,对从事文艺和宣传工作的我来说,能参与其中一定不容推辞。仅仅两个多星期的筹备,2012年1月7日,“音乐午茶”便应运而生了。
那天音乐厅外面寒风刺骨,南厅里面却暖意融融,聚集了大概一百多位观众,有些坐着,也有不少站着,在他们面前的小圆桌上,摆着一盆典雅的绿色植物,淡淡的咖啡香在空中弥漫。我们表演鲁特、皮亚佐拉和伊贝尔的作品,长笛与钢琴声在这个有着天然混响类似教堂的声音空间里,显得格外透明和悠长。观众就在离我们不到一米的地方听,在我们表演时,他们不会动咖啡杯,听得很认真。于我们表演者而言,没有台上台下分界的舞台、近在咫尺的距离、观众的表情和热情的掌声会让你变得更为放松,更集中地表达音乐的内容。皮亚佐拉动感粗粝的《探戈历史》、鲁特精致优美的《古风组曲》以及伊贝尔朦胧的印象派语汇在此一一展开,场内温度逐渐升高,表演者、观众、音乐与南厅形成了互为默契和交融的一个整体,这种体验很美妙也很享受。当然,音乐午茶吸引人的还有边讲边演的形式,当天,主持人一嘉非常有技巧地穿针引线,在我们和观众中间提问,我和芷诺对长笛的发展历程、乐器特色、乐曲的背景都作了些介绍。结束后,有一位观众兴奋地对我们说:“这里环境真好,原来长笛的音色比我想象的还要美,以后我有空一定经常来。”这让我们感到非常欣慰。
说实话,第一期表演完,大家都长舒一口气,毕竟万事开头难。当时也有朋友提出疑问:如果以后几乎每天一场的频率,会有那么多表演资源和观众吗,能坚持下去吗?方靓副总经理这样回答:“做起来吧,碰到困难可以慢慢解决,不做不去尝试,就永远不知道结果会如何,你看,大家还是很喜欢音乐午茶的。”
20年前,沪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音乐厅和剧场,爱乐者的数量和现在不能同日而语,剧场一年举办的演出大概不过十几二十几场,而这样每周一到周五举行的音乐午茶,恐怕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如今,我欣喜地看到音乐午茶的表演队伍在不断扩大,排队预约的观众络绎不绝,音乐主题和曲目丰富而有趣味,表演形式越发多样和精彩,一个文化新品牌在大家的努力下孕育诞生、开花结果。
相信很多爱乐者和我一样,中午经过上海音乐厅,会驻足观望,抑或干脆进去听一场。当来“音乐午茶”变成一种生活习惯,那么我们都会发现中午的时间多了很多乐趣。如今,音乐午茶即将迎来1000期,让我们继续和她约会吧!
十日谈
音乐午茶
音乐午茶为观众和青年艺术家搭建了一座非常好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