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2015年12月0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棉纺工人
孙佳音
  孙佳音

  两周前第五十二届金马奖华丽谢幕。最受关注的大概是拿了最佳男演员奖的导演冯小刚,连我也眼巴巴等着他领衔主演的新片上映。不过,我今天想说说另一个导演,周浩。因为他的作品蝉联了这两届金马奖的最佳纪录片奖。

  周浩的新作《大同》讲了大不同的“中国市长”耿彦波,刚刚获奖电视台还来不及播放。不过他去年的获奖作品《棉花》我非常偶尔地,在纪实频道看过。并不全记得清楚细节,但大体记得:棉价走低,棉农们纷纷抱怨;国企改制之后,年轻女工不堪酷暑劳累轮流辞职,女领班苦劝无效,焦头烂额;服装厂里,女工们边缝纫边絮叨,感叹多年在外连自己孩子的性格都不了解;广交会上,老外一要货就是一千件,小厂工人只得连夜加班……从棉花的种植、采摘、纺织、成衣,一直到销售出口,这条遍布中国、纵横上万公里的产业链背后,是中国制造、中国农民和工人的真实模样。

  当时就很想为这个导演叫好。尤其是那种并不刻意的镜头。尤其记得,来自河南甘肃四川陕西的妇女们操着各地方言,在新疆广袤无垠的棉花地里一天几万次的机械采摘,她们一次次弯腰一次次埋头。最勤劳最能干每天能够赚到80块钱,片子里说一个妇女三个月的劳作,够回家后一家老小吃用一年。

  印象最深的是,她们从河南滑县出发,足足坐了56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在“拥挤”已经不足以形容的火车上,有人窝在行李架上,有人侧睡在座椅下,大多数人换着姿势站着。但在这样逼仄的车厢里,还有人唱起了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那一刻,与其说我是感动,不如说是难过。

  想起来,妈妈插队落户回上海后也曾在棉纺厂上过班,三班倒很是辛苦。所幸,她早早地离开了这个行业,否则怕是会被时代裹进下岗再就业的浪潮。

  不幸的是,她的女儿和她的同行们,这一两年,对于新媒体冲击下的报纸,也多少有一点上世纪九十年代“纺织女工”的微茫感觉。如果,报纸记者也掌握了新技术,是不是还赶得上这个时代呢?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互动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阳光天地
   第A24版:大购网专版
   第A25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6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8版:财经新闻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专版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B04版:别处风景/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广告
处罚应对雾霾不力者要动真格
硅谷“天王嫂”
棉纺工人
公车改革如何因地制宜
劫“流”
从郝卫平想到鬬之文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棉纺工人 2015-12-08 2 2015年12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