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反“清乡”斗争
1941年初,日军在华中推行极其残酷毒辣的“清乡”,目的是为抢掠更多人力物力资源,巩固其占领区和抽调更多兵力进行新的军事冒险,实现其“以华制华”“以战养战”和“东亚共荣”的美梦。
7月1日,日伪军和伪警察就水陆并进,从四面八方气势汹汹对苏常太展开了“预期清乡”。按照预定计划和部署,日伪先对苏州太仓两县实施包围,然后合击常熟。敌人此举旨在把苏常太新四军全部消灭或赶出该地区,以便实施全面占领,其策略是,对新四军在苏常太以外地区的袭击不再分兵对付,宁可缩小据点也不延长战线。而抗日军民因情况不明,未能敌变我变,仍恪守内线作战,立足短期坚持,以反“扫荡”的办法反“清乡”。55团参谋长王明星、营长张友林率部进入苏州县,团政治处主任钟发宗率1个连进入太仓县,团长薛惠民和团政治委员张英率团部及1个连在常熟梅南区负责全面指挥,在常熟县吴里区和梅北区各部署1个连。为了打乱敌人部署,苏常太军民主动出击,向日伪据点发起进攻。7月12日前后,进入太仓的1个连袭击了太仓方家桥据点,由于敌人火力很强,未能攻克,部队撤退途中又遭敌堵截,损失较大。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坚持内线作战部队很快陷入重围之中,被迫分散成一些战斗小组,形成各自为战、互相难以配合的被动局面。
7月中旬,55团参谋长王明星率4连进入苏州县反“清乡”,与10倍以上的日伪军频繁作战,有一天竟接连打了6仗,4连从83人猛减到26人,而面对的依然是上千人的日伪军。部队被打散后,王明星率余部从苏州到常熟集结,途经常熟白茆塘遭敌袭击。营长张友林作战负伤后,连涉12条河后壮烈牺牲。王明星负伤后仍坚持指挥战斗,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王明星曾任闽东独立师战地救护员,由于聪明伶俐,深得陈挺喜爱,被其选为通信员。1936年11月,闽浙临时省委书记刘英以非法手段解决党内思想认识分歧,授意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浙江省庆元县南阳村设下“鸿门宴”,诱捕闽东特委书记、独立师政治委员叶飞,陈挺随叶飞赴宴。酒过三巡,挺进师政治部主任刘达云以酒杯掷地为号,夹坐在宴席桌上的挺进师干部迅疾动手将叶飞和陈挺抓了起来。外号“菩萨”的警卫班长龚复生,见情况异常大声责问,被当场打死。随卫叶飞的警卫班其他战士气愤异常,拔枪欲打,被叶飞厉声喝住:“这是内部事情,不准开枪,谁开枪枪毙谁!”结果警卫班被全部缴械。混乱中,陈挺警卫员王明星在挺进师人员抓住其枪套时,飞快拔枪在手,和叶飞警卫员一起冲出门外,连夜返回部队报告。后叶飞在被押送临时省委途中遇敌袭击腿部负伤,眼看就要被敌人活捉,叶飞毅然跳下十几丈高的悬崖,侥幸挂在树上得以生还,陈挺也在混战中脱险。在史称“南阳事件”剑拔弩张的险境中,小小年纪的王明星临危不惧,表现出非凡的大智大勇。后来,王明星当了侦察排长,屡立战功。1940年12月10日,在新“江抗”攻打顽军马乐鸣部的战斗中,时任3支队支队长的王明星率部迂回兜住溃逃的敌人,一战抓了400多名俘虏,3支队的装备也大大改善。《大众报》刊登了王明星的报道后,王明星成了“江抗”名副其实的明星人物。王明星壮烈殉国,令“江抗”官兵在壮怀激烈之余又嗟叹不已!
为支援东路苏常太地区反“清乡”斗争,牵制“清乡”区内的日伪军,新四军6师18旅主力在“清乡”区外围连续出击:51团袭击江阴县西门外伪军,并攻克扬中县六圩港、武进县崔桥伪军据点;52团积极进逼江阴近郊,在澄东全歼伪军一个排,缴获步枪22支,继而进袭江阴西门外伪“和平军”5师程万里部5团2营营部,毙敌6人,俘敌22人,缴枪20余支、子弹千余发,该团2营攻克吴县寺桥、白马涧等据点,直逼苏州城下;54团1营攻克无锡近郊西胶山、严棣等据点;警卫1团和教导营在沙洲多次攻击日伪据点。此外,16旅46团采用声东击西战术,先插入江句地区攻克郭庄庙,尔后迅速回师茅山地区,相继攻打丁庄、蒲干、西旸等据点。但新四军6师在外围组织的一系列出击作战,未能调动“清乡”区内的日伪军,也未能改变日伪既定的“清乡”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