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大剧院中剧场举办的2015当代昆曲周的首场演出中,有一位演员有些特别,她的身份是“职业昆曲推广人”。就因为这个独一无二的新奇身份,赵津羽在青联中没有被归入文化艺术界,而是进了创意产业和信息界别。
选择特殊职业
在成为“职业昆曲推广人”之前,赵津羽是个学艺术经历十分让人羡慕的昆曲爱好者。幼时得过昆曲大师俞振飞的指点,跟昆曲“武旦皇后”王芝泉学过《挡马》等剧目,又正式拜在与王芝泉同为“昆大班”国宝级老艺术家的张洵澎门下。还以业余爱好者的身份在兰心大戏院举办过个人专场,专场中《牡丹亭·惊梦》《百花赠剑》《挡马》三出戏就连职业演员大多数都难以一人“单挑”。然而赵津羽并没有往专业演员的路上走,在举办个人专场的2年后,她选择了从任教的学校辞职,自己成立公司,当起了“职业昆曲推广人”。“因为我觉得昆曲是个好东西,我想让它更接地气,让更多的人能够走进它了解它。”
赵津羽说自己之所以辞职专心从事昆曲推广是因为一件事的触动,某次她把两张多余的昆曲票送给同事,结果最后这两张票兜兜转转又回到她的手上。感慨于这么好的昆曲没法让人接受,赵津羽才做起了“职业昆曲推广人”。赵津羽说,当时是2007年,昆曲的生存环境还远没有现在好,赵津羽去单位机构联系希望给他们举办昆曲讲座的时候,常常被拒绝,“他们说,我们可以赞助你一点什么,但昆曲就算了,我们不要听了。”而现在,赵津羽每年会举办50场左右的讲座,给海外孔子学院的学生讲,给环球小姐讲,给参加米兰世博会旗袍秀的队员讲……今年光在上海大剧院赵津羽就已经讲了四堂课了。
融入生活当中
“昆曲丽人行”、“闺门旦与旗袍”、“从昆曲谈家教”……赵津羽的昆曲讲座名称听起来就有些特别。把昆曲和生活结合起来,将舞台上的美延续到生活中,是赵津羽讲座的一个主要特色。问她为什么会从这个点着手,赵津羽说是因为自己的老师张洵澎,“她是一个能把舞台上的美延续到生活当中的老艺术家。舞台上美,生活中也是年轻、阳光。”
赵津羽给女性讲闺门旦的礼仪姿态,讲怎么“坐有坐相、立有立相”,怎么笑容灿烂一点,怎么眼睛灵动一点。给家长讲昆曲中的忠孝礼义,讲怎么教育孩子。她的讲座是与时俱进的,可以把时下流行的东西有机地结合进来。从戏装中小生、小旦的对帔联系到情侣衫,讲《牡丹亭》中柳梦梅拉着杜丽娘的水袖前行会联系到电影《山楂树之恋》中小男孩拉着小木棍带女孩过河的镜头,讲戏曲“欲前先后”的表演特色则举上了《琅琊榜》中梅长苏行礼动作的例子。“我在生活中看到的所有东西都会去找它们与昆曲结合的点,然后在讲座中用起来。”
昆曲融入生活不只是口头上说说的,跟赵津羽学戏的好几个学生都在自己的创业生涯中尝试了融入昆曲。做餐饮的在盒饭包装上加入昆曲元素,有桃林的在桃子外箱上印上“山桃红”等昆曲曲牌,甚至连做汽修的都在自己的汽修店装修上加入昆曲元素。赵津羽说:“一旦大家觉得昆曲这个事情能够跟我的生活结合的话,那么我可以说每个人都将成为昆曲的关注者,都会走进昆曲的剧场去看昆曲。”
本报记者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