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2日至20日,上海电影博物馆联合巴黎中国电影资料中心、上海电影资料馆举办“世相·离岸·重逢——经典影片展”,为期九天的影展将放映八部经典影片,它们是:
《西厢记》 1940年国华影业公司出品,张石川导演,周璇等主演。
《假凤虚凰》 1947年文华影业公司出品,佐临导演,石挥、李丽华主演。
《艳阳天》 1948年文华影业公司出品,曹禺编导,石挥、李丽华主演。
《血染海棠红》 1949年长城电影公司出品,岳枫导演,白光、严俊主演。
《花街》 1950年长城电影公司出品,岳枫导演,周璇、严俊主演。
《一代妖姬》 1950年长城电影公司出品,李萍倩导演,白光、严俊主演。
《误佳期》 1951年龙马影业公司出品,朱石麟导演,李丽华、韩非主演。
《花姑娘》 1951年龙马影业公司出品,朱石麟导演,李丽华、韩非主演。
这八部影片中,前三部在大陆拍摄、放映。《西厢记》是上海“孤岛”时期古装片的代表作,其中周璇演唱的《拷红》一曲,当年曾风靡一时,至今仍口口相传,为观众所喜爱。而《假凤虚凰》《艳阳天》两片在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值得关注。后五部影片都在香港拍摄、放映,但主创人员几乎全为抗战后前往香港发展的上海影人,他们深刻地影响了香港影业的发展走向,开创了香港国语影片的大局,也印证了沪、港两地影业的相互影响和共同发展。
中国早期影片大都命运多舛,不是遭到毁坏,就是神秘失踪,完整保留下来的不过十分之一。如《假凤虚凰》1949年后拷贝就不见踪影,后来海外发现了一部影片拷贝,由法国巴黎中国电影资料中心的纪可梅女士保存,这也是《假凤虚凰》这部经典影片留存于世的唯一见证。这次大陆能引进这部拷贝公开放映,颇为不易。其他七部影片,《西厢记》和《艳阳天》在1949年后就未再公映;《花街》等几部香港影片,也从未在大陆公映过。这次展映,八部影片仅放映数场,影迷们当善为珍惜。
佐临与《假凤虚凰》
《假凤虚凰》是一部优秀的讽刺喜剧影片,它揭露了资产阶级不择手段,损人利己的行为,也颂扬了理发工人的善良正直和他们之间友爱互助的美德。影片情节结构巧妙,人物形象生动,对话也风趣隽永,再加上李丽华、石挥的精彩演技,因此于1947年5月上映以后,受到了电影界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但由于影片中的人物使用了理发师某些职业性的习惯动作,以及喜剧影片特有的夸张特色,因此引起了某些理发业中人的不满,最后导致在理发行业和文华影业公司之间爆发了一场官司。后经“文华”疏通,才化解了这一事件。
这件令人啼笑皆非的新闻事件也惊动了外国人。当年夏天,美国名刊《生活》画报的记者采访了《假凤虚凰》剧组。很快,在这年11月号的《生活》画报上,以整整两个版面的篇幅,刊出了有关《假凤虚凰》的报道和女主角李丽华的大幅照片,通栏标题是:“《假凤虚凰》——关于一个多情的理发师的喜剧,在上海轰动一时”和“李丽华——堪比好莱坞明星的中国电影演员”。给予一部中国影片和一个中国演员这样规模的报道,在《生活》画报的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由于《生活》画报的巨大影响,不少美国片商相继来到上海洽谈购买影片放映权的事宜,并很快与“文华”协商成功。1948年春天,“文华”聘请了20余位能演出英文戏剧的演员,由导演黄佐临加配英语拷贝。8月,影片寄往美国各地放映。“文华”为加强宣传攻势,还加印了大量李丽华和石挥的巨幅彩色照片,在美各影院散发。中国影片的魅力征服了美国人,《假凤虚凰》在美国获得了巨大成功,李丽华也被视为与英格丽·褒曼和嘉宝等观的的著名女星。
曹禺与《艳阳天》
1947年,曹禺经佐临的介绍加入“文华”,并编导了《艳阳天》。剧本描写一个乐天主义的律师阴兆时(石挥饰)和一个以前是汉奸,现在是奸商的富翁金焕吾(李健吾饰)之间的斗争。金焕吾为了要强买孤儿院的房产作为囤货的堆栈,不惜运用种种卑鄙的手段来威胁利诱,然而大义凛然的阴律师却将身家性命置之度外,全力与之斗争,终于获得胜利。
《艳阳天》是曹禺编导的第一部影片,因此他一切小心翼翼,倾注了很大心血。写剧本时他就多次修改,改了好几稿,最后的定稿本,非但一个个镜头都分好,连角度与光线都有详细说明。在一些具体的细节上,曹禺也竭力处理得脱俗不凡,如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一辆没有人踏的三轮车在空寂的马路上疾驶而行。有些人感到很奇怪,实际上这却是生活中实存的情景,上海人大都碰到过:深夜时分,三轮车没有生意,于是车夫坐在下面的踏板上,一路用脚踏过去,座垫看上去就是空的了。这个镜头虽是平常,却是曹禺从生活中观察提炼出来的,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一下子就点出了故事背景。
《艳阳天》于1948年5月在上海公映。由于影片触及了当时的现实,因此反响非常强烈,有赞扬,也有批评,最引人瞩目的是曹禺的一群朋友写的评论。巴金赞道:“不用男女的爱情,不用曲折的情节,不用恐怖或侦探的故事,不用所谓噱头,作者单靠他那强烈的正义感和朴素干净的手法,抓住了我们的心。”而叶圣陶则认为:“事实上金焕吾是不会受罪的,因为法律握在金焕吾们的手里。看戏的一班好人平日恨着金焕吾们,奈何他们不得,在影片上看见金焕吾被判无期徒刑,也就有些‘过屠门而大嚼’的快感。然而散出来一想,就不免有空虚之感。”不是真正的朋友,说不出这样贴心的赞语,不是真正的朋友,也写不出这样掏心的诤言。曹禺没有就《艳阳天》发表什么文章,但他却衷心感谢朋友们的鼓励与帮助。
上海南迁影人
香港的电影发展很早,但粤语影片一直占据着影坛的主流位置。抗战胜利后,由于内战爆发,一批影人感觉形势不明朗;加上一些在抗战期间曾为“华影”拍过片的影人心存顾虑,生怕被清算排斥,故形势比较稳定的香港成了他们进可攻,退可守的首选之地。当时前往香港发展的影人很多,他们一般被称作“上海南迁影人群体”,他们带去了经验、资本和文化的碰撞,创办了香港第一批真正有影响的国语电影公司,而他们创作的大量国语影片则开创了香港电影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