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退休之前杨玲老师是大学音乐老师,方明老师则担任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指导,再加上不时要参加诗词朗诵的演出,所以生活异常忙碌,但就是在这样的忙碌中他们连钟点工都没请,常常就是各自分担点家务也就把日常的生活对付过去了。即便这样,当有一天我们几个学生去杨老师家时,居然还尝到了方明老师包的饺子。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方明老师,那时的他早已声名远播,是中国播音界的泰斗级人物,但他对于我们的到来却很谦和温良。虽说在生活中讲话他不会带播音腔,但他浑厚无比的声线还是会随着话音的起落激荡着我们的内心。在夕阳的映衬下,方明老师的语速不急不慢,始终以很沉稳的语调和我们聊一些家常,那种感觉特别奇特,第一次让我见识了“沉稳”二字的真正力量。它不仅始终贯穿于方明老师的语音语调语貌中,也在他日后的人生中成为坚如磐石般的存在。
2006年方明老师经历了一场生死大考,面对疾病的突然来袭,他不仅没有惊慌失措,还在大家都为他担忧,怕他不能接受这个事实的时候,平静地对病房里的护士们说:“我来为你们朗诵一首诗吧。”随着方明老师那浑厚有力又富有磁性的声音在病房间回荡开,越来越多的医生护士和病人们都聚拢来,每一句诗歌都仿佛扣击着人们的灵魂,这首诗在方明老师病愈后也经常在正式演出中被吟诵,它就是《对衰老的回答》——“让我生命的船在风暴降临的海面沉浮吧,让我肺腑的歌在褒贬毁誉中永生;我愿接受命运之神的一切馈赠,只拒绝一样:平庸。我不要世俗的幸福,却甘愿在艰难曲折中寻觅真金,即使我衰老了,我也是骄傲的:瞧吧,这才是真正好汉的一生!……”这铿锵有力的话语在当时不仅是方明老师激励自己的,更是对周围所有人的一次无私的精神礼赠,病房成为了一个如此特殊的舞台,这次朗诵也让人们重新认识了什么是真正的淡定。那天朗诵完以后方明老师自己没有流泪,却有护士偷偷抹去了眼角的泪水。
后来方明老师退休了,但退休后的生活更加忙碌,为教育部中华经典文库录像录音、为中小学生录制古典诗词、赴各地参加唐宋名篇系列音乐朗诵会(2014年朗诵会终于在上海大剧院举行,当天方明老师任主持),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做了很多工作。每次参加演出,他都认真参加彩排,一丝不苟,从不懈怠,而杨老师就永远如影随形般陪伴着方明老师,默默地整理好演出的相关资料。有了微信以后,杨老师不仅提前向亲朋好友告之节目播出的使间,还自己学会了用手机应用软件制作演出简讯,图文并茂,有时还有方明老师诗歌朗诵的视频链接,精彩纷呈。每到一地,杨老师都会给我发信息,落款通常是某个音乐厅的彩排现场,他们的日程也常常紧凑到有时一周就要换三四个城市,但他俩都永远乐此不疲。
在舞台上,方明老师是个广受尊敬的艺术家;在生活里,他同样对艺术充满着热情,对专业保持着严谨的态度。记得女儿小学毕业时,有幸作为学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向母校致辞,毕业典礼举行前一周,我动员女儿通过微信将感言朗诵给方明老师听,请方明老师指导一下。当天晚上十点半的时候,微信回复来了,老师说因为当晚有演出,演出完他们刚进家门打开手机就听到了微信,马上就回复了。方明老师肯定了女儿爽朗的充满激情的朗诵,表扬她对母校表达了情真意切的热爱,他说非常受感动,同时他也委婉地提了不少建议,比如整体语速可以稍慢些,不要太着急,要使每一个字都打动听众的心,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被感动。另外有两个字的字音,“硕果累累”中的“累累”二字,在现代汉语辞典第六版中应发第二声,如果发第三声的话是用在“罪行累累”上,意义是不同的,“累累”发第二声时才是接连成串的意思,他说这样念意思会表达得更好。朗诵时还要注意最关键的词可以想法突出出来,次要些的则要放松下来念……就这样,那个初夏的夜晚,方明老师细致耐心地通过微信指导着一个小学生的毕业发言,让我深受感动。
去年杨玲老师和方明老师一起去了西藏,直到收到两人的合影我才知道,真为他们的勇气高兴。今年元旦他们又一起沐浴在海南临高如诗的海洋,双手托起2015第一缕晨光,为亲朋好友送上祝福。
用坚实淡定的心灵回应命运的挑战,用激越昂扬的热情投入艺术的创作,用永远的好奇之心探究世界的美好——这就是他们对衰老最好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