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仙桥村是有‘仙气’的。”
到了崇明县竖新镇仙桥村,便知当地人的自评并不夸张。现代气息十足的风力发电路灯、农家小洋房对面,是“美貌与科技并重”的田园生态养殖基地。水田白鹭、榆柳成荫的画卷里,田埂民宿、田间咖啡开门迎客。村民们说,比美景更“仙”的是老百姓得到了实惠,而这一切都要感谢20多年来勤恳无私的“仙气”管理者、村支书管仕忠。
移风易俗 仙气靠养
仙桥村之“仙”,干净整洁的街道是底子。而据一位村民介绍,五六年前的仙桥不仅有违建、垃圾,路两边还立着不少坟头。这是当地习俗,骨灰葬在路边“阳气旺”。
2009年,管仕忠跟同事们找到一块废弃的“宅边地”。平整地面、除去杂草,又找县民政局帮忙设计草坪、石制墓碑,建成了简朴宁静的仙桥村公墓。
“这下不用踩泥地了,挺好”,公共墓园整洁的环境加上专人管理、迁坟只付成本费,吸引了不少村民。然而,一些豪华墓地的主人并不动心。村里一户陈姓人家造了三层台阶、70多平方米的墓地。第一次上门宣传公墓,管仕忠就碰了个软钉子。“他说自己想不通,”管仕忠坦言当时压力不小,“大家都看着,他不迁,其他人就会仿效。”于是,一周三次上门,找家属、找姊妹、找领导,管仕忠利用农村人情社会的特点,发动一切资源做工作。最终,村民不仅同意迁坟,而且没要补偿。截至去年,村里原本97处路边坟终于全部迁入了公共墓园,仙桥村从此告别了路边埋、路边祭的旧俗。
经过几年的努力,迁坟、拆违,仙桥村环境越来越好,而村民却仍习惯乱倒垃圾。为此,管仕忠跑到废品站买了600多个旧油漆桶,拉上村干部、社保队员,给每个桶刷漆、编号,号码按每户门牌号编排,再将垃圾桶发给村民。“这样一来,哪家垃圾乱倒,一下子就看出来了,村民间相互督促,久而久之,好习惯自然会养成。”
实业富民 仙气有根
走进惠杰果蔬合作社的大棚,总经理宋琴笑呵呵地说,今年火龙果要结果了。入驻三年,宋琴“有问题就找村委”,“比如夏天用大水泵打水啊,缺人手要找工人啊。”她告诉记者,不少附近的村民在社里打工,每月可收入2000余元,而出租土地的人家每亩还能分红60元。
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管仕忠深知,仙桥之“仙”离不开经济发展。2011年,仙桥村开始了土地流转工作,将村民手中的地集中,交给合作社打理,惠杰即是其中之一。
流转之初,管仕忠一家家跑,上门宣传,把租金多少、种什么说得清清楚楚:“放心吧,村民收入确保,村委会在这里总跑不掉”。最终,仙桥村在全县第一个完成土地流转工作。土地集中后,仙桥村先后引进了6个合作社,有生态养殖、果蔬基地、有机水稻等。管仕忠表示,所有引进的合作社都经过考查,“有实力的我们才要。”流转出土地的人家能得两笔收入:租金、分红,还有机会在合作社打工,很多60岁以上的村民得以再就业。据了解,4年来,各合作社给村民所发工资总额达210万元;效益最好的合作社,流转出土地的村民每亩能得200元红利。
帮困扶贫 仙气暖人
走进村子,一栋外墙画着五颜六色涂鸦的平房格外显眼,那是“田埂民宿”。原本,这几间屋子“连顶都是破的”,房主高美英是独居老人,年近70,靠低保生活。2010年,管仕忠将同济的设计丰收团队介绍给了高美英,破旧陋室变身为时尚旅舍,老太太每年也多了1万多元的收入,摘掉“低保”帽子。
管仕忠的兄弟姐妹常开玩笑,从没有沾过管书记的光。不仅如此,管书记还要自家人“倒贴”。村民吴余琴为看病花光了积蓄,无力供儿子上学,村里便推荐她做家政服务员。当时,家政服务员的名额已满,管仕忠翻了翻名册,看到自己一个亲戚的名字。他便上门做起了思想工作,“我知道你也是符合政策条件的,但你看,吴家比你更困难,你要不先让一下。”岗位最终从亲戚家换到了吴家。
村民施建平得了重病,管仕忠第一时间送去慰问。两年后,施建平的妻子也得了重病,管仕忠又马上送去补助,还贴上自己的工资。施建平妻子去世前,拉着管仕忠的手说,要将丈夫、女儿托付给管书记。受此嘱托,管仕忠近十年间不仅常上门探望,还帮施建平的女儿争取补助、减免学费。如今,施建平的女儿已参加工作,施建平家的三四亩地也流转出去,每个月都有一笔租金收入。“这些年,多亏了有管书记帮衬,”施建平感激地说。面对赞赏,管仕忠倒有些不好意思,“我做的工作和其他农村干部都一样。只要老百姓觉得好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