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热闹闹的城市艺术季已经落幕,艺术季给市民带来了全新的概念“城市更新”。城市更新需要艺术,那么乡村呢?环境由谁来充实美化?那些古风清韵的老房子谁来“更新”?如今有一群城里的艺术家,想来做这些事,于是成立“碧山共同体”。
乘着出差徽州的机会,我来到今年5月刚刚开馆的理农馆参观。这是碧山计划的主人欧宁他们的乡间寓所兼创作室,欧宁和他的同伴现在都是小有名气的艺术家,成名之后却举家迁往黟县碧山村——一处典型的徽派农村村庄,在这里成立了“碧山共同体”,并开始了他们的艺术改变乡村的试验。
在理农馆里,我看到了农业、地方文化和传统手工艺的免费展览,另一间作坊里,师傅带着徒弟正在编织斗笠;主题图书馆摆着各种各样的书,更多的是艺术类书籍,都是免费阅读的;馆里还有专门的喝茶室、咖啡厅,颇有点高大上;杂货铺里东西就多了,观察发现消费对象主要是游客、短期驻留者,不多。欧宁说,理农馆还可提供村里房源,为研究者、作家、艺术家、设计师、音乐人、电影人、有机农场志愿者和普通游客服务。
村里转过一遍之后,我马上想起了古代的士大夫,他们挂冠退隐或者守孝之时的乡居情景与此颇为相似。说当下的中国农村空心化了,因为村里的人大都是老幼妇,少了青壮年,乡村文化也就空心了。想着这些,看着欧宁,艺术乌托邦来到农村我看就有了用武之地。
或许正因为如此,欧宁在有了一定的国际声誉之后,选择回到乡村。但是,他的“碧山计划”2011年的启动仪式选择的是广州时代美术馆,欧宁说:“这个艺术计划是要探索徽州乡村重建新的可能,并在北京798和上海莫干山这类城市改造和再生模式之外,拓展出一种全新的徽州模式——集合土地开发、文化艺术产业、特色旅游、体验经济、环境和历史保护、建筑教学与实验、有机农业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的乡村建设模式。”
紧接着就来到台湾台北市立美术馆举办展览,碧山村在欧宁手里已经被分为碧山村入口、检查站、时间银行、牛院、粮站、猪栏乡村客栈、村官菜园、泰来农庄、碧山书局和出口等十个单元。展览期间,艺术家们还发行碧山时分券 (Bishan Hours),你可以在碧山检查站用它来换取碧山共同体护照,采取的是饥饿疗法——60本,先来先得,发完为止。你参观结束,护照上可盖16个章哦。碧山计划轰动的活动就是2011年的“碧山丰年祭”了,由于策划周密,活动办得很是红火,大有回到羲皇上人时的穿越感。
因此,2012年,碧山计划就受到地球那边的《华尔街日报》青睐,欧宁挟碧山计划及丰年祭活动斩获“中国创新人物奖”,获奖评语说:“碧山计划赋予了艺术家和中国社会更深入接触的机会和空间,由于它对乡村文化的传统进行了启动和再生设计,因此有可能促成乡村和文化的复兴。”
随后,碧山计划似乎就陷入了无休无止的质疑和责问漩涡之中。先是哈佛博士的“艺术家VS乡村建设”之疑,博士说:村民要路灯不要艺术,游客说“没有路灯可以看星星”;碧山共同体是谁的共同体?还有声音说这个计划是“区隔”,这群艺术家是“小资”,云云。
于是,漩涡中的欧宁他们现在默默地在创作,默默地策划着中国和外国艺术家的碧山写生、展览,刘传宏“皖南纪事”个展、斯洛文尼亚艺术家马蒂阿士·坦契奇的“时间纪录者”展览,“我们就是想让农村换一种存在方式,农民换一种活法,虽然现在我们的处境很艰难,但我们的艺术再造乡村之梦未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