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舞台上将再度迎来两支历史相当、风格迥异,又同样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名团:捷克爱乐乐团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前者,早已成为捷克这个有着深厚音乐底蕴的国度在当今乐坛的一张闪亮名片;后者,一直以来则以其一流的综合实力在众多美国名团中处于“执牛耳者”的地位。
在捷克爱乐乐团120年的历史中,始终肩负弘扬本国音乐文化的重任。从塔利赫、库贝利克、安切尔、纽曼,到如今的贝洛拉维克,乐团的每一位重要执掌者,无不藉由对斯美塔纳、德沃夏克、雅纳切克等捷克作曲家作品的精湛诠释,将祖国的音乐以及这支乐团的传统发扬光大。与此同时,捷克爱乐长期来形成的醇厚、温暖的音色和朴实、纯正的风格,在成为他们区别于西欧与美国乐团的鲜明标志的同时,也让该团演绎的本国作品中总是流露出一份浓得难以化解的乡情。如此特征,在乐团即将于东方艺术中心上演的一套民族性与舞蹈性兼具的曲目中依旧得以延续,他们在捷克指挥名家彼得·阿尔特里克特棒下对于这些作品原汁原味的演绎,在我看来也正是欣赏本场音乐会最大的价值所在。
纵观捷克爱乐为这场音乐会排定的曲目,不难发现,无论斯美塔纳或是德沃夏克,都将自己的音乐深深植根于民族的土壤,特别是捷克民间的那些风俗性舞蹈,总能激起他们的创作灵感。就像该团所选的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中的三首舞曲,当时斯美塔纳正是以这些有着浓郁波西米亚风格的波尔卡、富里安特等舞曲,凸显出全剧的民族风格和欢快而充满生机的氛围。对于民间舞蹈素材的巧妙运用,亦使同样出现在节目单中的德沃夏克笔下的每一首《斯拉夫舞曲》(第一集)都有如一幅气韵生动、情趣盎然的民族风情画卷,从而让我们在聆听时不难察觉他对斯拉夫各民族间文化的相互联系与影响的重视。
如果说,国内许多老一辈乐迷当年通过Supraphon公司出版的诸多精彩录音与捷克爱乐结下不解之缘,那么于我辈而言,认识芝加哥交响乐团,也是从他们在莱纳、索尔第时代留下的一张又一张无与伦比的唱片开始的。
相信很多乐迷与我一样,在初识芝加哥交响乐团时,皆为其色彩华美壮丽、气势直冲云霄的铜管声部心驰神往,这早已成为令他们傲视群雄的“金字招牌”。即使在业内,也因该团铜管声部的演奏能兼具宏大的音量和优美的音色,而公认其独立于传统意义的“欧洲学派”和“美国学派”之外,自成一派,这让许多与之地位相当的名团望尘莫及。
较之铜管声部数十年来的独当一面,芝加哥交响乐团弦乐声部艺术水准的大幅度提升则得益于巴伦博伊姆、海汀克及现任总监穆蒂的悉心调教。在此之前,关于该团的弦乐声部,曾流传着一句颇有些讽刺的比喻:芝加哥的第一小提琴声部有14个首席。言下之意,这里的每一位演奏家实力相当,却互不买账,尤其不服首席。当巴伦博依姆就任总监后,他以自己长期与欧洲一流乐团合作的经验,将维也纳爱乐、柏林爱乐等名团讲究弦乐声部融合、优美的传统带到芝加哥,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叫人刮目相看。
几年前,当芝加哥交响乐团总监之位空缺许久,试图寻找一位新的掌门人时,与该团已有数十年密切合作的里卡多·穆蒂的入主实属众望所归。如今看来,团员们当初这唯一的选择是如此明智。这位经验丰富且对乐团了解颇深的指挥大师,以自己严谨清晰又不失热情洒脱的艺术风格,正带领这支声誉卓著的名团续写往日的辉煌。这般实力,想必透过该团这次选择的两套风格多元,包含贝多芬、柴可夫斯基、马勒等人多部交响名作的曲目中,即能有所见证。
2013年1月,当芝加哥交响乐团首度亮相东艺时,穆蒂的因病缺席曾引来不少乐迷的一声叹息。令人欣慰的是,如今这份遗憾终将在不久后到来的这两场音乐会中得以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