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燃烧了自己,从顶燃到底,是一团悠悠的火,一盏静静的灯。他点亮了司法改革的火种,敢于担当,砥砺前行,英年早逝,留下了“燃灯者”的美誉。上海越剧院和新民晚报携手推出的当代越剧《燃灯者》,将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原副院长邹碧华的先进事迹搬上舞台,接地气、重民生、扬正气,是一曲动人的光明颂。
越剧擅长演莺莺燕燕,以先进人物为原型的当代戏,困难更大。用戏剧界的行话来说,若如实照搬真人真事,就会缺少“戏核”,戏剧冲突不集中、不尖锐,戏就不好看。最终,编剧遍览各类资料,找出了两个“戏核”:邹碧华化解老访民和关心患白血病孩子的故事。这两个故事都来源自真实案例,但材料简单。编剧为了凸显邹碧华对老百姓的关爱,和他的的智慧、风趣,作了一些合情合理的艺术加工,由一个青年记者串起全剧,让观众跟着记者的步履和目光来了解邹碧华这个人物。司法改革是邹碧华事迹中最为引人瞩目之处,《燃灯者》还虚构了一个邹碧华刚进法院时的带教老师作“对立面”,构成了一对原本情义深重的师生间的对手戏,这使全剧的冲突更为集中。
《燃灯者》完成了气质转型。越剧擅长演绎男女情感,夫妻情也成为《燃灯者》的重头戏。邹碧华和妻子唐海琳在夜晚互诉衷肠的一场戏,以典型的越剧化的表现手法展现。他们夜谈的内容,从大学恋爱到红丝牵定的甜蜜回忆,到妻子到对于丈夫敢当公平正义化身的“庭前独角兽”和司法改革的先行官的认同、支持,妻子最后温情而坚定地唱出了“倘若马到绝崖处,你尽可,挂冠辞职回家来”的心声,无比感人。戏里还有一个细节:妻子为丈夫拔掉头上的白发,继而发现邹碧华为考虑劝说带教他的老师离职,新添了更多的白发。这几段对唱,虽然没有了水袖,没有了舞蹈,润腔方式也有转换,但对唱深入地展示了邹碧华真诚高尚的精神世界,也使越剧的抒情戏味更为浓烈。
越剧现代戏的唱词是很难写的,既要通俗,但不能俚俗;白话文体,又要有诗意;既要押韵,又要朗朗上口,要求剧作家有很强的文字功力。《燃灯者》剧终,邹碧华给恩师写信,用一段激昂而深情的50多句唱,尽吐了这位改革者的衷肠和对老师的敬爱之情,文字雅俗共赏,情理交融、唱腔声声入耳:“……成败何足论,功过等闲看;生命如蜡烛,燃尽方无憾;一人亮一点,何惧有黑暗;众人亮一片,信仰天地宽;但等那,疾风骤雨洗练过,碧丽中华,竞明光、拥璀璨、我未负此生、死也安然!”越剧现代戏的唱词,写得如此美妙而动人,十分难得!
越剧是一棵树,开着两枝花:一枝是女子越剧,一枝是男女合演越剧,这是越剧发展的必由之路。男女合演虽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阻力,但这条路势在必行,而且已积累了许多经验。越剧《燃灯者》的成功,再次证实了这一点。
大幕徐徐降下,主题歌《燃灯颂》的伴唱又深情响起:“悠悠一团火,静静一盏灯,聚火照歧路,燃灯递温馨。聚一团,人间温暖真情意,燃一片,碧丽中华竞光明!”戏结束了,但邹碧华的精神,化作一团更加强烈的火焰,燃烧着、温暖着观众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