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市民喜剧的代表《一仆二主》,日前在上剧场上演赖声川改编版,名字也改为《一夫二主》。
《一仆二主》由意大利剧作家哥尔多尼创作于1746年,也是戏剧学院的必读剧目。当时的威尼斯,人文主义观念兴起,城市新兴的中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体。应因着这个新的市民社会的产生,哥尔多尼创作的喜剧多半也聚焦他们关注的议题,例如爱情、金钱、自由等等。
在上海上演《一夫二主》,从市民娱乐文化的层面上而言,也颇有研究意义。在该剧中,我们看见了意大利民俗戏剧传统——意大利即兴戏剧的形式。在这一形式包裹下,主题处理不如后来形成的写实主义沉重,而是轻快诙谐的。在嬉笑怒骂中见真理,在插科打诨中穿讽喻。
意大利即兴喜剧源于16世纪。起先是由流浪艺人即兴演出的草根民俗演艺。演员穿戴面具,表演类型化角色,在几个情节套路的基础上即兴演出,从乡村到城镇,语言俚俗,形式亲民,与学院殿堂里模仿古希腊戏剧的学院喜剧,两者一俗一雅,泾渭分明。即兴喜剧的类型化人物都对应着当时的社会阶层,有富家子弟,有老学究,也有商人形象——通常有钱而吝啬,还有最为重要的是机灵却喜欢恶搞的仆人。来自新兴中产阶级的哥尔多尼,在接受了学院训练后,取材俚俗的即兴戏剧,并且以文字写成定本,结构严谨,语言机巧,而且情节设计绝妙。从这个历史脉络来看,《一仆二主》可以说是俗文化变身雅文化的过程。
上剧场上演的《一夫二主》,冲突悬念源于世代仆人家庭出身的楚法丁诺,为了谋求更多金钱而同时服侍两位主子开始。观众在剧情推移下,既担心他的计谋功亏一篑,又看见他耍小聪明,让剧情继续推进,把上层社会的人情秘密一步一步揭露。与此同时,还一点一点制造偶然,最后让有情有义的才子佳人有情人终成眷属,而老狐狸的商人与法官无法遂行私欲,落得儿子女儿逃家,人才两失的下场。
上剧场的前凸式舞台(thrust stage)很适合这种市民大众喜剧的氛围。演出时剧中人常常直接对着观众说话,把泾渭分明的镜框式舞台打破,变成一个广场上的说书场,或是市集里的勾栏瓦舍。《一夫二主》的市民风情非常符合“吃饭逛街般上剧场”的娱乐休闲戏剧。然而,在《一夫二主》里,我们看见了嬉笑怒骂,看见了杂耍与滑稽,却也看见了对人情义理的思考,对活着的省思。
最后,我们看见了富家子弟和贵族小姐,卸除了崇高的伪装,满足了私欲,在取得爱情与金钱的满足后自由离去。而总是饥饿的楚法丁诺最后还是百忙一场,落得一无所获。不过天无绝人之路,两个老糊涂又提供了他两份职务,楚法丁诺又有吃有睡了,还抱得美人归。在市民社会里,大家刚从无到有,从贫到富,对于匮乏还有恐惧,每个小市民都是楚法丁诺,我们听见下场前的楚法丁诺,诚恳又善良地说:“最幸福的人,有吃有睡,有双手可以干活,每天睡前跟关心他的人表达幸福”,人生足矣。
至此,可以感受到“一仆二主”为何被改为“一夫二主”。仆,是附庸;夫,则是独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