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知名青春文学品牌《萌芽》杂志将迎来创刊60周年,60岁的《萌芽》将以改版庆生——新年起,《萌芽》将在原有上下半月刊的基础上,“两刊并一刊”,厚度,则从80页增加至112页。昨天,杂志还与“ONE·一个”在作协大厅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结成战略合作伙伴。
成熟作家专门创作
“潮流越来越轻薄,我们越来越丰厚。”这句改版口号里的“丰厚”,指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两刊内容相加,而是打造出1+1>2的文学厚度。《萌芽》主编孙甘露告诉记者,曾从《萌芽》起步的成熟作家,如路内、周嘉宁、颜歌等都将陆续为新版带来新作。他们专门为《萌芽》创作的作品,同样以年轻人为取材对象,起到的是范本作用。
改版第一期,便有路内的小说《十七岁送姐姐出门》,第二期会有周嘉宁的散文。而改版第一期将刊登路内与年轻评论家金理的访谈,第三期有刘慈欣的专访,这也是改版后增设的新访谈栏目,将邀请在理论界具有影响力的优秀青年评论家与同代重要作家进行对谈,为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打开一扇窗;也使新生代作家得到更专业更持续的关注。
篇幅灵活空间充足
《萌芽》编辑部主任徐敏霞说,扩版增厚后,版式和栏目都有所简化,将更多的空间让位于内容本身。所刊作品的篇幅会变得更灵活。过去较难承载的具有一定体量的中篇小说能够一次性刊出。类似配合“上海-台北两岸文学营”活动这样的作品专号,也有了更加充足的空间得以全面展示。
同时,《萌芽》与文艺App平台“ONE·一个”昨天结成战略伙伴。“ONE·一个”发布3年来,备受青年读者的喜爱,累计用户3000多万,总阅读量超10亿次,旗下作者作品近年来出版销售近500万册,发掘出张皓宸、张晓晗、陈谌等众多优秀青年作家。2016年“ONE·一个”将冠名第十九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与《萌芽》共同孵化由“新概念”赛事发掘的文学新人。这显然也是《萌芽》的一次大胆出击。
孙甘露告诉记者,改版之后的《萌芽》仍然坚持面向青年人办刊,“当好‘土壤’是《萌芽》60年来最擅长的事。”改版后,每一期刊物收录的作品都会兼顾“阶梯式”分布,即70后、80后、90后作者都会有展示的空间,然后延续到才露尖尖角的“新概念”板块。这样的每月梳理,有利于新人作者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新概念”来稿5万篇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纸媒的任何一次转型都颇具风险。但《萌芽》依然选择坚持文学性与严肃性,坚持走这条更难走的路。年轻人还是需要文学的,孙甘露并非一厢情愿——第18届新概念大赛已经进入初评委评选阶段,非常出乎意料的是,今年出现了来稿激增的状况,比赛来稿量接近5万篇,其中也出现了很多亮眼的稿子。在大家都觉得传统媒体式微的情况下,没想到《萌芽》这样的老牌文学刊物在年轻人心目中还有这样的信任度,徐敏霞说。
因为有这样的鼓励,孙甘露的底气很足:“60年了,推广阅读,培养青年作家,这是《萌芽》不会改变的,这是永远要做的事情。再困难,我们也要做。”改版,是因为杂志不愿意墨守成规。“18年前,长天先生创办了新概念大赛,就是应对当时情况所做的改变,使杂志有了新的局面。现在我们面对的是更年轻的一代,因此,《萌芽》要做相应的改变。”孙甘露说,现在的年轻人接受的资讯非常丰富,面对这样的读者,你要给他什么?再满足于以前简单的教育功能是不行的,文学杂志就要研究这样的变化,给他们最适合的东西,“在杂志纷纷关门的大势下,总要有点缝隙,总要有些杂志坚持下去。”本报记者 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