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道县福岩洞内发现47枚人类牙齿化石,被认定为属于世界已知最早的“现代人”,距今已有8万~12万年,这表明现代人在东亚大陆的出现时间比欧洲和西亚要早至少3.5万~7.5万年。这则消息引起广泛关注,因为根据近些年颇为流行的“夏娃假说”,现代人的共同祖先是14万年前非洲的一位女性,她的后代在大约6万年前走出非洲成为非洲以外所有现代人的祖先。那么,中国人到底是谁的后代?本土“原住民”的命运究竟如何?其实,早在“夏娃假说”问世前3年,吴新智院士便与美国的沃尔波夫、澳大利亚的桑恩共同提出了关于现代人起源的“多地区进化假说”到底哪一种假说更有道理呢?下面的文章将让我们从一个侧面更多地了解现代人的起源,了解我们的祖先来自哪里……
自从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猿人化石以来,中国人都相信我们的祖先来自周口店。1965年又发现了更早的猿人——元谋猿人,说明我们更早的祖先还是在中国。20世纪中后期,非洲出土了大量比180万年前更早的人类化石,这使我们推测180万年前的祖先很可能来自非洲。当然,以上所指都是与我们面貌大不相同的古老型人类,而与我们面貌基本一致的现代人的祖先又在哪里呢?
“夏娃假说”
1987年,3位美国遗传学家联名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称:根据对祖先来自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人胎盘细胞线粒体的研究结果,祖先来自非洲的人DNA变异比来自其他大州的人都多。一般认为,线粒体变异的产生速率是恒定的。线粒体产生的变异越多,意味着积累这些变异的时间越长,因此非洲黑人的历史比其他地区的人都长。根据非洲黑人和非州以外的人线粒体DNA变异的数量和当时所认为的变异速率,上述论文的作者们计算出非洲黑人的历史平均约为20万年,非洲以外地区的人的历史平均只有大约13万年。
在男人的精子进入女人的卵子形成受精卵时,只有精子的头部进入卵子,尾巴留在外面,不参与受精过程。而线粒体在精子的尾部,所以下一代得自父亲的遗传物质只包括精子头部的细胞核,不包括父亲的线粒体,也就是说子女的线粒体只来自母亲,与父亲无关。
上述论文的研究对象是线粒体,所以是经过母系向上推的,最后推到20万年前的一位非洲女性,她被认为是现代人的共同祖先。这就是“出自非洲说”,或称“夏娃假说”。为了与大约180万年前人类第一次走出非洲的事件相区别,更准确的称谓应该是“近期出自非洲说”。
这个假说主张,“夏娃”,的后代在大约13万年前走出非洲来到亚洲和欧洲,虽然可能在非洲以外的广大地区与当地原有的古人类相遇,但因为两者属于不同的物种,相互之间不能杂交,结果完全地取代了原来生存在亚洲和欧洲的古老型人类,包括尼安德特人和中国等地比13万年前还早的所有化石人类。所以该假说又被称为“完全取代假说”。此假说一经问世,便风靡整个西方世界。
从1999年起,有多篇关于现生中国人Y染色体的遗传学论文认为,6万年前有一批非洲移民来到中国,完全取代了原住民,因此中国人全都是6万年前到来的非洲移民的后代。如此说来,不只是中国的猿人,甚至比6万年前更早的全部中国化石人类都不是我们的祖先了。
自“夏娃假说”出现以来,许多分子生物学者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材料继续对现代人起源问题进行研究。虽然大多数结果表明,世界各地的现代人都源自非洲的一小群共同祖先,但是不同研究组对这群祖先出现年代的研究得出相差很大的数据,最初是大大约30万年前,近些年最流行的说法是大约147万年前。现代人走出非洲的时间也不再是1987年得出的13万年前,近些年最流行的说法改成大约6万年前。“夏娃假说”据以计算年代的基因突变率恒定假设也受到严重的质疑,据英国《自然》杂志2015年3月报道,人类基因组中的基因突变率难以确定。
“多地区进化假说”
在“夏娃假说”问世前3年,沃尔波夫、笔者和桑恩联名提出了一个关于现代人起源的假说——“多地区进化假说”,主张世界上四大地区现代人的来源都与该地区更古老的人类不可分割。比如,东亚现代入主要源自中国的古人类,澳大利亚土著人的祖先主要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欧洲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有遗传联系等。证据主要来自对化石形态的研究。该假说论证各地区人群之间有基因交流,将他们维系在一个多型的物种内。
究竟哪个假说更接近实际情况呢?让我们以中国为例检验一下。
化石的证据 迄今为止我国出土的人类化石具有一系列共同的形态特征:上面部低矮;面部扁平;鼻区扁塌;眼眶和鼻腔前口之间骨面平或稍凹;眼眶呈长方形,外侧下缘圆钝;上颌骨颧突下缘弯曲;额骨与鼻骨和额骨与上颌骨之间的骨缝构成一条大致水平的横弧线;有或强或弱的矢状脊;额骨正中轮廓线最突出处在其下半;颅骨最宽处在颅长的中三分之一段;上门牙靠近舌头的那面呈铲形等。虽然这些特征在其他地区也有出现,却没有在中国那样普遍,所有这些特征组合在一个颅骨上出现的情况在其他地区更是没有。此外,6例北京猿人头盖骨中有4例有印加骨(即顶骨和枕骨之间的三角形小骨),从大荔、许家窑和丁村出土的顶骨化石上后角,石沟和穿洞出土的枕骨的上部形态判断,印加骨在我国早期和中期化石中可能有相当高的出现率,而在非洲和欧洲的化石人中则没有见过这种构造。共同特征的存在显然源于古人类在这个地区的连续发展。
链接
古人石器制造技术的几个模式
第一模式指在旧石器时代初期,用石头简单敲打进行工具加工的技术;第二模式指旧石器时代初期,在加工过程中会比较细致地修整,使石器成为一种特殊形状的手斧的加工技术;第三模式指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制造莫斯特型石器技术,制造的石器比第二模式更精致;第四模式指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制造更精美石器的技术;第五模式指旧石器时代晚期制造细石器的技术,以复合工具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