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好评如潮
王兴仁告诉我,《芦荡火种》的服装是陈荣兰请妹妹熊玲设计的。陈荣兰在常熟深入生活时,发现茶馆的女老板通常腰系前后两片的竹裙,为了做好这条竹裙,剧团服装组可谓大动干戈,买来粗布,自染印花,前面还设计了图案,腰带是用五颜六色的线织成,像梳辫子似的缠在腰上,后面还有一个结。《芦荡火种》能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对上海乃至中国戏剧界现代戏的创演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不容易啊。说起这些往事,她忍不住长喟一声:陈荣兰走得太早了!
《芦荡火种》剧组走出杭州留下军营后,首演杭州胜利剧院就一炮打响,返沪在上海人民大舞台演出,更是好评如潮。
春华秋实。1959年6月30日,沪剧现代戏《芦荡火种》正式定稿。关于剧本署名,陈荣兰定为集体创作,文牧执笔,导演杨文龙。
“上演税”的分成,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陈荣兰确定,文牧60%,3位有关人员40%,其中陈荣兰10%。这个分配比例,反映了上海人民沪剧团编创导人员对《芦荡火种》的贡献率,也体现了陈荣兰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特质和先人后己的品格。半个多世纪以来,上海沪剧院一直坚持和沿袭这个分配比例,从陈荣兰和文牧等过世到如今,沪剧院历届领导仍如数将“上演税”分给编创导人员的遗孀或子女。
这是中国革命文艺史上动人心弦而又颇为奇特的景观:新四军纵队指挥员刘飞在硝烟弥漫的淮海战场上深情缅怀芦荡往事,为在中国历史上产生巨大影响的红色经典剧作诞生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崔左夫的《血染着的姓名》、刘飞的《火种》、过鉴青和黄苇的《你是游击兵团》,三种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期又有着不同表现形式的纪实和歌曲作品,共同为《芦荡火种》创作提供了扎实的历史佐证和丰厚的生活养料;上海人民沪剧团编导创作集体特别是剧作家文牧和新四军老战士陈荣兰联袂创作,为珠联璧合打造史诗般的抗日正剧提供了坚实智力支持;亲历阳澄湖芦荡艰苦岁月的刘飞,还有把花样年华献给党和军队革命斗争事业的知识巾帼朱一等前辈,他们热忱而无私的帮助和鼎力支持,为文艺工作者最大限度逼近金戈铁马的烽火岁月,再现雄浑壮美的革命武装斗争历史画卷,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上海人民沪剧团党组织和以陈荣兰、文牧、丁是娥为代表的演职人员,他们以奉献的精神进行的创造性劳动,为《芦荡火种》这朵中国戏剧百花园中的奇葩展蕊怒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960年1月17日,沪剧《芦荡火种》首次彩排,尔后正式在上海人民大舞台公演。丁是娥饰阿庆嫂,解洪元饰郭建光,石筱英饰沙奶奶,邵滨孙饰刁德一,俞麟童饰胡传奎。全剧音乐设计为万智卿、沈开文、何树柏,舞美设计为魏征,灯光设计为蒋鉴明。
当时全国共有2800多个戏曲剧团,戏曲舞台上,表现工农兵形象的现代戏如凤毛麟角。《芦荡火种》的问世,无疑像一朵报春花,吸引了文艺界和社会公众的关注。这一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指引下,遵循戏剧艺术创作规律,植根革命现实主义深厚土壤,艺术地展现抗日战争特定阶段苏南革命武装斗争独具特色壮丽画卷的优秀原创性作品,在上海公演后,引起很大反响,“茶坊智斗”等场次尤为观众扬袂击节。仅上海一地,就有不同剧种的9个剧团移植《芦荡火种》,全国演出该剧的有31个剧团之多。随后3年,文牧和陈荣兰又根据演出实践发现的问题和艺术锤炼中产生的思想升华,对剧本作了多次修改。1963年,当修改后的《芦荡火种》再度搬上舞台时,演员阵容又略有调整。从此,《芦荡火种》成为上海人民沪剧团的优秀保留剧目。
1963年12月22日,应中共北京市委邀请,上海人民沪剧团《芦荡火种》剧组赴京演出,获得巨大成功。1964年1月9日,由中国剧协等单位出面,文化部艺术局局长周巍峙亲自主持,为沪剧《芦荡火种》在京组织专题座谈。周巍峙由衷地称赞:“沪剧团四次来京演出,一次比一次进步。”《人民日报》还发表戴不凡的剧评《喜看沪剧<芦荡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