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河,发源于武功山,经芦溪向东奔流,流经宜春、分宜、新余,最后在樟树注入赣江,为赣江水系。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袁河称为黑龙河,在黑龙河的源头有一条黑色的恶龙,此恶龙乃一畜牲,生性残暴,经常把黑龙河的水吸干。这时新余出了个英雄袁水清,经过一番较量和黑龙同归于尽,从此黑龙河改名为袁河。
修堤防洪 形成天然湖
新余市水务局副局长龚铁军,和袁河打交道已近30年。在过往的岁月里,龚铁军和同事们为驯化“黑龙”伤过脑筋。伴随着河道的治理,他们也一同见证着新余市的变迁。
龚铁军回忆,1954年,袁河发生大洪涝灾害,整个新余市全部被水淹没。1958年,袁河上开始修建堤坝,4年后完工。此后……涨水、修堤,再涨水、再修堤,结果堤坝越修越高,也越修越牢固,如今新余境内的堤坝超过48公里,平均宽度约6米,最高处达到7米。龚铁军告诉记者,按照国家的部署,今年还将对堤坝进行加固。
提及与洪水打交道的日子,龚铁军感慨不已,“科技的进步,使防洪排涝方案的计算速度提升了几百倍。”他告诉记者,从前对于计算治理方案,几个人要算好几天,现在只需要几秒钟就可以完成,而且如果方案可操作性有问题,随时可以及时调整。
堤坝的修建,形成了一个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的湖泊,新余人也多了一个休闲娱乐景点——仙女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如今的仙女湖被评为4A级的风景区,诸多外省市游客慕名前来。
而原来以河为生的河下乡、分宜县的“老表”们(老表一词主要指江西人老乡的称呼,带有一定的亲昵性),也由渔民变身成了果农、菜农,有的甚至成了仙女湖渔业公司的股东,收入远高于前。
与河相依 淘米洗衣忙
伍荣达从小就生长在袁河边,如今他在仙女湖风景区工作。在他的记忆中,这条河里的水曾清澈见底,到了夏天,小伙伴们都会在河里游泳嬉戏。而村里人的生活更是离不开河道,淘米洗菜、清洗衣物、农田灌溉……
和伍荣达一样,划江村的孙腾生,也在袁河边长大。如今他还住在河边,开了一个小卖铺,生活安逸。在他的记忆中,清澈的河道曾被污染,一些年轻人不再到河里玩耍。但随着近几年的污染治理,河水又慢慢变清了。
离划江村车程一刻钟的湖陂村,至今还有不少瓦房。原村委书记刘辉带我们来到湖陂村的中心,那里有一口古井,据传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为村庄提供饮用水。令城里人难以想象的是,在自来水接入千家万户的今天,生活在河边的“老表”们,却依旧习惯了与河为生——老人们在河边淘米洗菜、妇女们也依旧在清洗着衣物。趁着过年的好天气,“老表”们还结伴将被单拿出来清洗,或拿着木棒捶打、或用脚踩压……“习惯了”,这是他们对记者的解释。
河水静静地流淌,太阳慢慢地落下,“老表”们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美好安逸的生活。
新民晚报新媒体中心记者 胡彦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