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稽春秋·周艺凯剧作选》出版了。“剧作选”充分展示了周艺凯先生从艺六十五年来在滑稽戏(独脚戏)创作方面的丰硕成果。
读着这部书稿,我发现原来这是一种整理自己记忆的搜索体验,因为书中的剧目,曾经伴随着我们这个时代的脚步,一起成长;曾经陪伴着我们观众的喜怒哀乐,一起走过。
从1960年开始,周艺凯就开始从事剧本创作,计有创编(或与人合作)滑稽大戏《喜上加喜》、《假戏真做》等14部;创编(或与人合作)独脚戏《山东人打电话》、《一把尺》等20余个;创编电视连续剧《滑稽春秋》15集,电视系列剧《三毛流浪记——“水火之间”上、下集》、电视情景剧《四个宝贝》《自得其乐》等十余部。
周艺凯的作品,弘扬社会正气、鞭挞丑恶现象、呼唤时代精神。从周艺凯先生的作品先后在国内外的剧坛、影视界获奖,可见一斑。
周艺凯从艺入行时,没有导演制,流行的是“幕表制”,恰恰是这一经历,锻炼了刚刚入行的周艺凯,赋予他滑稽戏的养料,赋予他创造“滑稽”的手段。他感慨地说:“我一生最宝贵的经历就是演唱‘幕表戏’的这段时间,它不仅锻炼人,而且几百个‘幕表戏’中的‘套子’,给我后来的滑稽戏创作、表演、导演打下了基础。”
老百姓为啥要来看滑稽,因为它“噱”,能够引人发笑,给人带来欢乐。那么,怎么才能使戏发噱、引人发笑呢?就像京剧表演有“唱、念、做、打”这些技巧、手段一样,滑稽戏也有叫人“笑”起来的技巧、手段,这就是周艺凯强调的“套子”,也就是滑稽艺人经常使用的“说、学、做、唱”等招笑手段,加上情节滑稽,表演夸张,以及以南腔北调愉悦观众,以各地方言逗乐观众。
在这方面,周艺凯身体力行,颇受称赞。即使在“不许滑稽”的“文革”年代,周艺凯依然在创作演出独脚戏(那时叫“上海相声”)《一把尺》的时候,上台伊始,就运用了“独脚戏”演出中惯用的“贯口”技巧,不仅赢得观众好评,更是他“复辟”滑稽“套子”使然。
“如何让滑稽戏体现真正的滑稽,这是值得我们好好去研究的。”周艺凯说,“现在我常常听到一些说法,说这个滑稽是‘老套子’了。然而我觉得‘老套子’恰恰是我们应该传承下来的。在滑稽戏的传承方面应当去研究它的一些老套子,尤其是一些招笑技巧与艺术规律。对于‘套子’,我个人有四个字的体会,即‘多、用、巧、笑’。‘多’就是要多掌握和积累滑稽戏的套子;‘用’就是要学会如何用滑稽戏的套子;‘巧’就是要用得巧妙,并非所有的套子都可以运用,要用得无法察觉;‘笑’就是检验套子是否用好的最为重要的标准。”
周艺凯是随团学员式的“科班出身”,没有戏剧学院“斯基”、“洛夫”之类的“概念”与“体系”束缚,他的创作没有对技巧的刻意追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拙朴神奇,都是本来面目。没有刻意求之,恰恰会保留他自然的灵性。他剧本里的人物风情、故事情节同样出自本真,原汁原味被很好地保留下来。这是他澄明心境的自然呈现。
如何打造“笑”的今天,开创“笑”的明天,是《周艺凯剧作选》留给我们的思索,也是今天的滑稽从艺人员应该认真思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