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改变教学定位
市教委副主任贾炜表示,网络平台旨在鼓励学生“享受学习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终生志趣”,其优势在于帮助老师更加便捷地了解学生的思维品质。网络平台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多的是在互动区通过文字交流。一方面,这考验着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学习积极性、情绪状态把控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也跳出了分数的范围,考验着试卷外的能力。
另一方面,网络授课更对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在镜头面前,老师拼的不仅是‘颜值’,更需要有智慧、有积淀、有思想,关注学科思想核心,通过网络释放正能量。”贾炜表示,市教委也期待借助这一平台,培养出一批上海的“人气教师”。
在已经上传的视频课程中,复旦附中数学特级老师张雪明有关高中数学思维方法的讲解受到了同学们欢迎。没有花哨的课件,凭借着清晰明了的图解,张老师通过一则数学家欧拉的小故事,把抽象的概念娓娓道来。张雪明说,在复旦附中,慕课的录制是个团队工程,有33名老师参与工作。这样的课程倒逼老师要改变定位,变“本位主义者”为“理性助产者”,变“素材搜集者”为“规划设计者”,在教学设计中追求深层次的交互性,从而吸引学生。
学生学会规划学习
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获得者、交大附中高三学生张宇是第一个走上慕课讲台的学生。平日,他也通过国内外视频网站有过慕课学习经历。“做课题遇到了新的知识点,我就会去搜索有没有合适的课程,自己去学,解答难题。”张宇说,他更青睐这种问题导向式的学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再去学,而非盲目浏览。
华师大慕课中心主任陈玉琨为学生通过慕课学习提出了几条建议:首先,学生要学会规划学习,规划人生,决定自己选什么课,使自己更好地发展,也会对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其次,要有勇气提问,积极参与讨论,这也是比较自己和他人观点,学会沟通和交流的过程;此外,要善于利用网络视频可回放、可暂停、可点播的特点,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深入学习,也要注重线上和线下学习相结合,学会和课本知识相连通。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