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孟子·梁惠王上》
这是孟子与梁惠王(即魏惠王)长篇对话中的一段。
孟子所说大意是:当政者的厨房里有肥肉,马棚里有健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是当政者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兽类互相残杀、蚕食,人们尚且厌恶;做老百姓的父母官,主持政务,却不免于做率领野兽吃人的事,那又怎么能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第一个制作木偶、陶偶来殉葬的人,他该会没有后代吧!”(孔子这样痛恨)就是因为木偶、陶偶太像人了,却用来殉葬。(用木偶、陶偶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饿死呢?
这段话透露了诸多信息,核心是孟子对民众生活艰难、生命脆弱的关怀和担心,以及对当政者的揭露和批判。“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并非仅指魏国,天下诸国皆是如此。面对这种残酷现实,孟子痛心不已,义愤填膺,所以对一个大国之君毫不客气,当面指责,说各国君主的作为实际上等于“食人”,不配“为民父母”。从书中原文可知,孟子是在对梁惠王讲“政治杀人”的道理。读书至此,不禁为孟子的襟怀和胆识大声叫好。
视执政者为民众父母,自孟子始,于是亦有“子民”一说。这个比喻,缘于亲亲相因的伦理观念,用意不错,影响深远。如今批判父母官之说,根据是现代民主观念。其中,最先进的说法是,民众当家作主,执政者是民众的公仆。公仆云云悦耳悦目,然而多年来所闻所见,常有尚不如孟子“为民父母”之事。这又是一种理论与实际的巨大反差。
孟子是雄辩家。他让自己的话更有分量,搬出了孔子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主张薄葬,不仅对活人殉葬深恶痛绝,而且反对人俑殉葬,因为人俑太像活人了。尊重人的生命,是最基本的人道主义。但凡一个人,都不能在生命面前无动于衷。用人俑殉葬尚且不可,一国之君又怎能让百姓活活饿死呢?
孔子的话为人所熟知,说“无后”,是诅咒,是骂人,犹如民间的“断子绝孙”。孔子的愤怒和痛恨,缘于他对愚昧、残暴的人殉现象彻底否定。据学者考证,人俑诞生在春秋时代。有人孤立地将其与人殉相比较,认为是一种进步。然而,全面、深入了解历史的孔子不这样看。他说:“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为刍灵者善。”“为俑者不仁,殆乎用人乎者。”(《礼记·檀弓下》)大意是:用泥做车子,用草扎生灵,自古就有了,这才是制作随葬品的方法;用草扎生灵的人心地善良,制作人俑的人心地不仁,近乎用人殉葬。在孔子看来,人俑不是什么值得肯定的发明,相对于泥车草马,是历史的一种退步。
“始作俑者”已是今之常用成语,指称某种坏事或恶劣风气的肇始人。而如果孟子不记,则孔子这句名言就湮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