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属文艺院团有18家,但是民营院团数量逾120多家。每年上海舞台八成以上演出场次是由民营院团贡献的。从2014年起,民营院团活力迸发,佳作涌现。去年第17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演出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就是由民营院团的代表恒源祥戏剧公司跨国制作的。新编昆剧《春江花月夜》经过多年打磨,在大剧院一炮而红,也是民营院团的代表剧目。本届也有80多台演出申报参演,最后有18台剧(节)目正式入围。
除了以上两台品质精良的制作之外,昨晚作为展演开幕剧目的是海派话剧《汇贤坊》。这出由本报首席记者邵宁编剧的沪语话剧,聚焦当下百姓最为关切的动迁问题。全剧从因不了解动迁政策而形成的居民矛盾开始,通过剧情展开就能彻底吃透动迁政策从而消解了居民误会。今晚上演的沪剧《白衣柔情》,则把上海金山医院护士蔡蕴敏刻苦钻研医术,让癌症病人得到最妥善的临终关怀的故事写得十分动人。其中,还把家庭医生这一值得推广的模式传递给观众。另一台沪剧《亲人》则以上海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转型——家庭农场发展,作为主题。剧中主角是一位敢为人先、博得农民点赞的干部。通过这位干部的言行,串起了家庭农场的发展道路,成为今后新农村生产方式转变的典型。
这些都是当下与上海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转变,涉及千家万户生活品质的提升,也具有浓郁的上海味道。一批专业编导演参与了民营院团的剧目制作,包括著名编剧赵化南、戏剧教育家荣广润、著名导演苏乐慈、著名舞台设计家周本义等等。他们也对这些关乎民情民意民生的作品投注了情感。此外,丰富的样式也是展演的特色,涵盖了音乐剧、话剧、昆剧、沪剧、京剧、滑稽戏、魔术杂技剧、相声、说唱、民乐、舞蹈等多个艺术品种。
与此同时,为了让更多的观众参与互动,也切实帮助民营院团进一步提升剧目品质,创新开设“边演边评”活动。观众看完演出后,当场领取评议表,从“故事文本内容”“编剧导演创意”“演员表演技艺”“舞台综合呈现”等各个方面打分,并写上不少于100字的评语。及时反馈评语给主办方后,还能免费领取下一场演出票。而这一份评议表,也会纳入最后参演评审的参考。最终,群众意见会与一同参与“边演边评”的专家评论等共同决定获奖名单,一个月后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