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化古为新
曾有学书者问周慧珺:“书法创作中什么环节最重要?”她讲了则有趣的故事:“高速公路上有两辆车因为些微的擦撞,两位驾驶员一言不合,就在路边打起架来。这两位驾驶员,一位是普通人,另一位则是知名空手道冠军。交手不到数分钟,结果出来了,空手道冠军输了!许多人因此大惑不解,有人道出了空手道冠军输的真正原因。原来空手道冠军有个习惯,就是不打头部,腰部以下也不打。可是普通人没有学过空手道,因此,没有受到制度与规定的束缚,直直一拳就击在空手道冠军的鼻梁上,冠军就此倒地不起。”
这说明了什么道理呢?说明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书法创作亦然,不要被技法所约束,要充分发挥自己想象的能力。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矣。有坚实的基本功,熟练掌握运笔技法后,就要有自己的想法,敢于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勇于创造自我的个性。
周慧珺的作品正因为有了创新而给人以强烈的时代精神,这是一种毫不做作的、以自己厚实的功力和充溢在笔尖的感情所作的“创新”,一种不用高声叫喊也能起到振聋发聩作用的“创新。”在对待创作的问题上,周慧珺有她自己的理解。她认为个性强烈的艺术家,风格的形成一定会早于一般人,用心搞艺术的人必然会把自己的综合素质体现在她的作品里,形成其特殊的风格。但风格会随着年龄、学识的增长而变化,然而,这种变化需要时间,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同于戏剧中的“变脸”,可以在瞬间完成。周慧珺本人创作生涯的嚆矢也是在她苦苦摸索书法曲径四十余年后才有所领悟而形成的。
清代诗人赵翼说得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人生逾百年不易,数百年之事更是难料。周慧珺对于书法,从蒙昧到热爱并为之倾注一生的心血,走过了一个不短的过程,她在自序《书道苦旅》一文中曾为此作过叙述。尤其是在碑帖稀少、书法理论尚处在讨论技法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创造”、“流行”等词语对周慧珺来说闻所未闻,遥远得如望星空。周慧珺不知“创新”,无意“流行”,却在不久以后成了“创新”与“流行”的代言人。这种不期而工的心态使得周慧珺的书法作品中始终充溢着理性与激情的完美结合,使她的作品丰满并具有立体感。她的墨迹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与冲击,跳跃腾挪的节律、出乎常人意料的造型,均使人过目不忘。她的笔下所表现出的粗重与空灵、厚实与淡雅,无不说明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探入了自己的创作境界,纵横捭阖。
综观中国书法发展史,千百年来能在历朝历代占一席之地的大书家,没有一位不是“创新”的典范。李北海高叹:“似我者俗,学我者死。”苏轼说:“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诀也。”黄庭坚有言:“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作真。”石涛名句:“笔墨当随时代。”其实,创新并非简单地否定前人,而是一种延展与发扬。
周慧珺本就是一个敢于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进取的书法家,在她的心目中碑帖合一既是理想也是目标。所以,她才会毅然而然地做了自我否定,把自己的视野和触角深入到北碑之中,作品给人以刚强雄浑的面目。同时,在内质中还不时隐隐地透露出妩媚的意味。这就说明在她的心目中,书法的创造是书法发展生生不息的源动力所在。她对一些新的事物和新的表现手法极为关注,会长久地驻足观看。她始终认为书法创作本来不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而是以表现自己为最终目的的。
周慧珺自己也曾将书法的创作实践过程形容为一张心电图,她说:“头脑中的想象、构思,一般很难与实际创作求得一致。一旦将构思好的东西写于纸上,往往会变成与想象完全相背离的作品。今天,我们追求高深莫测的激发和无限的精神性,主观希望取得高雅的结果,而实际是很难做到的。书为心画,书法创作能把作者的全部姿势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作品就是作者的生活经历、思维行为的记录,并通过自己的创作,展示明天的生活方向,这应是作者的一张诊断准确的心电图。”
经历了“与古为徒”“出帖入碑”之后,周慧珺终于“化古出新”,终成一家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