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徽州玩去!”哪天,如果你听到这句话,也许会发愣:徽州?哪里?
其实,这地方你肯定知道。徽州,即现在的黄山市。1987年,国务院撤销徽州地区、屯溪市和县级黄山市,设立地级黄山市。自此,具有两千多年历史、曾辖“一府六县”的大徽州不复存在。29年后,借着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的契机,又有不少人呼吁恢复徽州地名。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历史上,徽州有过非常深的影响。比较徽州与黄山,很显然徽州的历史人文底蕴要比黄山来得深厚。要知道,安徽本身就是各取安庆与徽州的第一个字组成的。但问题是,29年前徽州改名黄山,现在又要再改回去?就算是个简单的人名,貌似也没这样轻易改的。
近年来,不只“徽州”复名之争,各地不断有声音呼吁恢复古地名,例如西安复名长安、扬州复名广陵、怀化复名黔阳。还有的改名要求,令人啼笑皆非。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在《更改地名之忧》一文写到,有人就以江苏省骆马湖谐音“落马”为由,要求改成“上马湖”。
还别说,有的地方真的付诸了行动,像湖北襄樊市就改回到了历史曾用名襄阳,让不少金庸小说迷激动万分。复名的初衷是传承文化,但复名所带来的影响绝不仅限于文化。一个地方改名,也不是换几个字那么简单。当时襄樊复名襄阳,仅仅是背后的行政成本,就达到近一亿元。贸然改名,难免被质疑又一次劳民伤财。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搞得多了,人们也开始腻味。一些功利性的复古文化,透着一股赤裸的铜臭味,旅游者与消费者已不会轻易买账。我们大步向前,确实不该忘记从何处出发。然而,社会发展的核心仍然是向前与创新,而非抱残守缺与走一步三回头。具体到地方改名,无论是“返祖”,还是“换洋气名”,都可能演变为折腾。脚踏实地,苦练内功,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比总琢磨起啥名字要有意义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