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个案,但恶性犯罪多少让人提心吊胆。从人民日报客户端就此所做的一个小型调查来看,31%的网友认为不会再用网约车,28%的人认为在加强监管前不会用。从技术角度看,网约车其实有着强大的“安全基因”。但无论网约车、电商还是网贷,平台能否落实监管责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用户的选择甚至最终的成败。事实上,不少平台早已认识到:监管也是自我保护,乱象丛生必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网约车平台需要以眼前的悲剧为鉴,重新审视自己的监管能力和审查力度。监管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司机资质的事前审查。3月份,深圳公布查出3000多名网约车司机有重大刑事犯罪或吸毒前科,并要求限制部分有犯罪前科人员等成为网约车司机。但是,对于这样的事前审查,是否会构成就业歧视?按照清退逻辑,被清退者一旦成为黑车司机,会不会制造更多不安全?
对于网约车这样的新事物而言,管什么、怎么管的边界,必然是在立法和实践中动态确立的。作为分享经济代表,网约车正带来新经济的红利。但同时,新业态的生命力也在于自我管理,只有速度、便捷与安全、信任并重,才能四轮驱动、行稳致远。(何鼎鼎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