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插柳
同济大学的昆曲课是从1987年开始开设的。当时昆曲并不如现在这样受到关注,同济更是一所工科大学,怎么会把昆曲列为有学分的正式课程的呢?陶慕渊告诉记者,当年他从上海大学退休,受聘进同济大学开设宋词欣赏课,“我一直有个观点,诗词特别是词离开了唱就像鸟的翅膀少了一个,很可惜。”正巧上海昆剧团的辛清华那时正尝试用昆曲音乐为宋词谱曲,陶慕渊就从上昆找来了录音,又请了演员进课堂现场教唱。“第一首教的是《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这句话没什么好解释的,但一唱情调就来了,味道就出来了,学生也很喜欢。”于是陶慕渊生出了在同济开设昆曲课的念头,在学校的支持下,1987年秋天,同济大学正式把“昆曲欣赏”列为选修课,次年又开设了“昆笛”选修课,再后来还开设了“身段表演班”。上海昆剧团的华文漪、梁谷音两位艺术家受聘担任兼职教授,蔡正仁、岳美缇、计镇华、张静娴等上昆的老艺术家都曾到同济讲课或开办讲座。一所工科大学开设这么多昆曲课,在当时是独一份的。
经曾艰辛
现在在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的余俊祥昨天是特意从杭州赶来为老师庆生的。他说,他是在大一的时候偶尔在上英语听力课时听到从别的教室传来的悠扬笛声,然后好奇的他终于在听了几周后忍不住逃课去寻找笛声,这才发现了昆曲课。余俊祥笑称当时因为昆曲课与英语听力课时间冲突,他还时常逃课去听昆曲课。不过不是每个学生都像余俊祥那样对昆曲有兴趣的。陶慕渊告诉记者,当时招生还是很困难的,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昆曲是什么,于是他就站在走廊上,有走过的同学就请他们进去听一听,虽然时常被拒绝,但他还会“强行”邀请同学进教室试着听一听,陶老师戏称自己是“强买强卖”。招生难,经费已少。当日的昆曲并不像今天这样受重视,多亏了上海昆剧团的一批老师不计报酬,热心参与。
昨天,从“昆曲欣赏”课开班起就在班上执教的上海昆剧团胡保棣也来了,她回忆起当年在还没有地铁等交通工具时坐同济校车回家的情形,那时从同济到市区往往单程就要一个小时以上,而上一节课不过几块钱的课时费。
代代相传
作为外聘老师,陶老师从上世纪90年代之后就不再受聘担任昆曲课的老师了,接棒的是一批批热爱昆曲的学生。曾任“同济曲苑”首任社长的董青告诉记者,当时教务处负责排课,他们负责招生、请昆曲老师、安排教学内容。这一届的学生毕业了,就会把接力棒交到下一届学生手中,“代代相传”,这样“自助式”的昆曲课坚持了近十年。陶老师感慨地说,如果没有这些学生,那么昆曲课就没法坚持下去。虽然如今同济已经没有昆曲这门选修课,但纯社团性质的同济昆曲研习社却很是热闹,昆曲在这所工科大学里俨然已经生根发芽。而十多年的昆曲课所培养的昆曲爱好者们,如今正在各行各业继续听着、看着、唱着昆曲,成为昆曲观众的一支中坚力量。
本报记者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