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器物的迷恋,从材质纹饰、工艺特征、文化密码、光阴积淀、先贤手泽入手,最终化为对文明渊源的追溯,既烛照历史盲点,也须要饮水思源。据有关方面估计,目前上海的收藏爱好者有五十万之众,而且队伍还在壮大。上海与京津地区不同,鲜有收藏世家,今天靠投资或实业致富转而迷恋收藏的大佬也出现了几个,更多的则是靠自己的有限薪金沙里淘金,呕心沥血,铸成传奇。民间收藏博物馆是个人心血、智慧与机遇烧结而成的舍利子,更是时代的产物。
一个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这份历史责任,同样落在民间收藏家肩上。虽然有更多的收藏家至今仍不具备正式展示的条件,但他们很愿意将自己的藏品展现出来,在公众的审美过程中实现藏品的终极价值。希望有关部门以创新思维来破解这个困局,比如今天区、县、街道的文化中心硬件相当优越,是否可以辟出一部分空间与收藏家合作,定期举办收藏展览。学校、医院、机场、地铁车站等公共场所也可以辟出场地,成为民间收藏的展示厅。环球港开业以来,就利用商铺展出过不少场次的艺术藏品。即将竣工的上海中心给了观复博物馆一个层面,这更是一个鼓舞人心的积极信号。民间博物馆在公共空间的延伸、对接既是第二课堂,又是流动展厅,让社区居民与学生开阔眼界、愉悦情志,也让收藏家提升自我,承担更多社会责任。而提供展览空间的单位,可用少量支付,购买丰富的文化服务。只要各方面齐心合力,就像总书记所言,我们上海一定能够“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