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迟到了整整两年的影片,像片中主人公焦三爷在密柜里藏了20年的杜康原酒一样,有种拙朴、清澈、本真的滋味,一碗陈年佳酿里,浓缩的是九曲黄河的颜色,黄土高原的麦香。吴天明导演的遗作《百鸟朝凤》实在是当前中国城市化背景下过度商业化的电影市场中一个极其另类的存在。没有3D,没有CG,没有复杂蒙太奇结构,没有新颖影像技术手段,这部格外朴素的影片的上映,似乎感觉迟到了整整一个时代……
大概从没有一个中国导演,能像吴天明一样,一生把对土地的热爱化入了血液里,用影像膜拜土地。影片《百鸟朝凤》的第一个镜头就是典型的秦川意象:清润水陂、青绿的高草丛、沟壑豁大的地貌、平阔的乡间庭院,烈日之下,茫茫黄土烟尘里的人生,缓慢而厚重地徐徐展开,没有哀怨与无奈,没有大悲大喜,只有扎扎实实的万物生长与寂灭的轮回。
也大概只有生长于陕西的吴天明,才能这样饱含深情地用电影镜头持久地诚恳地抚摸着、礼赞着安身立命的八百里秦川。《百鸟朝凤》是一部典型的吴天明电影,深深烙下了他独有的痕迹。从题材上看,它和吴天明之前的经典之作《没有航标的河流》、《人生》、《老井》是一脉相承的,所关注的都是土地上文明的消亡和人生的命运。
故事简单朴素,陈述了一个发生在农村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早期,天鸣由父亲押送至唢呐艺人焦三爷的住处,拜师学艺。经历了一番辛苦,天鸣艺成。然而,在社会变迁的大潮下,由唢呐曲调所统协的传统乡民社会,在现代物质社会的冲击下,支离破碎,无以附着。乡人们最终疏远了唢呐曲调。在历经周秦汉唐文明辉煌年代的三秦大地之上,传统文化仪典中的煌煌大音“百鸟朝凤”,眼看就要成为千古绝唱。影片冷静沉着地表现了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商品经济大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也浓墨重彩地叹惋了民间艺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
吴天明导演选择唢呐匠的行当切入是颇有深意的。虽经考古研究,唢呐这件不起眼的小乐器传自波斯,但历经千年之后,已成为了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声音符号,寄寓着最朴素也最传统的人文观念。《百鸟朝凤》展示了唢呐匠在中国乡土文化与社会礼俗中的重要地位:婚丧嫁娶,唢呐班底都是仪式的高潮发起者和价值决定者。四台、八台乃至百鸟朝凤,唢呐班底的规格代表着传统文化体系对生者与死者的认定。唢呐班主在乡土中国,近乎是敬始、慎终、追远,追求道德超越,提倡“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儒家生死观的代言人。身怀绝技的唢呐匠,地位尊崇,相当于是黄土地的祭司,要坐在仪典中心的太师椅上吹响安魂曲。在我看来,电影中的唢呐匠班主“焦三爷”其实就是导演吴天明的化身。《百鸟朝凤》里熔铸着吴天明对人生、对艺术、对电影的深切感悟,熔铸着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熔铸着他对底层人物的血肉真情,这是吴天明导演身为电影世界里最后一个土地的祭司用生命熔铸的安魂曲。
吴天明也许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好也是最后的土地守望者了,而《百鸟朝凤》也真的成为了吴天明导演的绝唱。杜鹃啼血,凤凰于飞,艺术与人生的神秘契合,《百鸟朝凤》令人感动,同时也感受到作为土地的歌咏者与守望者,创作者在镜头之后难以化解的困顿、犹豫、痛苦与悲伤。在看似舒缓平和的镜语背后,总似乎看到年过七旬的吴天明导演沧桑的面容,忧伤的眼神。
作为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第五代导演的教父,吴天明的电影曾经如焦三爷的唢呐一样,以犹如土地般的稳重和深情,准确地搭上了改革年代思想解放的脉搏。该片其实也契合着吴天明自身的无奈与失落。从故事、画面、表演到配乐,《百鸟朝凤》所流露和展示出来的都是浓烈的第四代的气韵,对于当下经过商业化多年熏陶的电影主流观众,客观上确实产生了沟通的“隔代感”。《百鸟朝凤》的排片量与时间安排与口碑评价的两极分化,让我们再次慨叹在商业大潮的裹胁巨力作用下,对于坚守人文精神方面史无前例的艰难。
也正因如此,质朴,隐忍,悲婉的《百鸟朝凤》确实是一部令人肃然起敬的好电影!唢呐的红白,传统的生死,百鸟朝凤的悲喜,都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对于所生存的时代最诚恳的表达,即使失落,即使痛苦,即使边缘,即使遗忘。吴天明最令人感动的是,他在所导演的每一部影片中,所调动的个人情感都是那么真诚,像我们讷于言表,但满怀挚爱的父亲一样,坚守在土地上,坚守灵魂生长的故乡。那故乡是他的,也是我们的。
“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不要看钱,要看住唢呐!”多么朴素,又多么痛的领悟。一曲《百鸟朝凤》,带来的不仅仅是对一个时代消逝的悲伤和惆怅,更多的还是对于传承的热望。精神的力量将如陈年佳酿,会让我们久久回味,齿颊留香。麦田依旧金黄,最后的土地守望者已经转身离去,但那种对于生活与生命的无尽热情,不应该在我们的文艺作品里成为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