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e or not to be”,九位曾在不同场合饰演过哈姆雷特的演员,在舞台上将此名句颠来倒去演绎得令人笑痛肚皮。再看看这一众大咖都有谁?“卷福”康伯巴奇、“指环王巫师”麦克莱恩爵士、“M夫人”朱迪·丹奇女爵士,最后一位彩蛋人物竟然是——查尔斯王子!如此星光熠熠的皇家阵容,放下身段努力卖萌、自嘲互黑大秀英式插科打诨,令人印象深刻,无怪乎此视频迅速在微信朋友圈里刷了屏。
这只是大洋彼岸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的一个活动片段,但英国人那么会玩儿,这下全世界都知道了;沙翁有那么伟大的作品,这下整天离不开手机的年轻人们也知道了。对于推广文化遗产,英国人可谓不遗余力、新意迭出,的确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近些年来,我们一直在为传统艺术、经典文化的市场萎缩、受众断层而焦虑,枯燥沉闷、无法理解等刻板印象,使年轻一代对于传统二字敬而远之。究其原因,是国人自幼缺乏系统的艺术通识教育,对本土传统艺术的亲近感与认同感严重缺位。而喜欢就会秒杀、不喜欢白送都不要,是当下年轻人的文化消费准则。
在丧失认知与情感积累的前提下,要令年轻人萌生爱意、并为之买单,传统艺术唯有走出深闺,保持高雅放弃高冷,学英国人那样大胆展示,讲年轻人所讲、想年轻人所想,这也是供给侧改革视域下,传统艺术自救自兴的必行之路。
以昆曲为例。与西方遥相辉映,今年亦是东方伟大的剧作家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上海昆剧团顺时而动,以五班三代同堂的声势推出典藏版《牡丹亭》。值得称道的是:在开演前数星期,剧团安排了由“昆三班”黎安主持的艺术欣赏讲座。名为讲座,实则更似粉丝见面会,老中青观众坐满了东方艺术中心的演奏厅。除了讲解昆曲唱腔身段,黎安极富娱乐精神地分享了自己学艺的心得与“糗事”,现场气氛轻松互动丰富,加之黎安自带偶像气质,前排几位女生拍完照就发了朋友圈,想必收获点赞无数,而朋友圈正是新媒体一代相互影响与同好群聚的圣地,其后续酝酿及激发的“文化团购力”不可小觑。此类活动的整体规划与人员设置,凸显了上海昆剧团改变现状与拓展市场的意识与决心,事实证明此次《牡丹亭》一票难求,就笔者观察,演出现场已有了相当数量学生模样的年轻观众。
相信上海昆剧团的探索只是一个缩影,当前业界已大力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也见得不少名伶利用微博等互联网工具展开互动,种种主动式的尝试不外乎利用年轻人惯用的通路、喜爱的玩法,去表达一种诚挚邀请的态度:我并不面目严肃,请你亲近我、了解我。有了这种学会卖萌的态度,捕获年轻人便不是难事。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