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上海音乐厅公益活动“音乐午茶”1100期,一支三人爵士乐队在音乐厅南厅演奏了1小时中外爵士金曲。演出结束,坐在一角的一位身穿休闲西装的男士也收起了油画笔——一幅32开的乐队油画速写完成了。这位男士是“音乐午茶”的普通听众,这是他为这项公益活动绘制的第80幅速写。
过去曾经画“事故”
“我以前是画事故现场的”,53岁的张玉刚一开口就吓人一跳,“为了让大家提高安全意识,每次发生事故,我都要到现场观察。哪台机器的哪个零件让工人的手绞进去了,那我就要突出这个零件,然后在旁边画上正确规范的操作方法。画成的宣传画有一堵墙那么大。”这位如今在上海“为家里的生意做后勤”的男人,曾经在黑龙江的大型厂矿里搞宣传。后来工厂倒闭了,他就去学校教美术,教了8年。2013年,他随家人来到了上海。
突发奇想画“模特”
张玉刚还会弹吉他。因而,他到上海后先是在静安商城的书店里欣赏小型音乐会。但不久那里就停办了。之后他听朋友说,上海音乐厅的“音乐午茶”档次更高,环境更好。于是他就转而来到了这里。在城市中心一幢老洋房的高挑大厅里,每周一至周五都有一台小型音乐会,遍及古典、爵士、流行,抑或跨界,既有声乐,也有民乐,偶尔甚至还有芭蕾。仅仅支付一点茶位费,就可以在此欣赏。
张玉刚最早是想来“复习”吉他的。听到好听的曲目,他就回家找来弹吉他用的六线谱,照着弹。他还记得,第一次来时,节目是一台中东音乐家的三重奏:“我自从在大学里对着大卫像画素描之后,就再也没画过洋人”。他想,“我为何不在音乐沙龙里,抓住节奏与和弦,把所看到的表现在画面上呢?”他发现,艺术家在舞台上很少走动——“模特”相对固定;他们手中的乐器不同——人与物的协调时而好掌握时而不好掌握;环境适宜——灯光和背景都协调。这些,使得绘制速写既有了基本条件又有些许挑战。而在中午举行的小型音乐会又不占据他晚上的居家时间,于是,他几乎每期必来。
创作欲望被激发
张玉刚表示:“上海是一个让我越来越想画的地方,所到之处,我都有创作欲望。”本来,他走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会背上一套重达二三十斤的绘画工具。后来,为了携带方便,他随身带了一个黑色布包,里面是简装版工具——一个32开的油画盒以及若干画笔等。
张玉刚曾想通过绘画成名成家,“我不适合干其他行业,因为注意力不太集中,常常被鲜艳的色彩吸引,连开车时思想也会溜号……”在世俗的眼光看来,他这种不创造价值的人,每天却要坚持画一两个小时,实在有点幼稚。对此,他表示理解。因为家里有生意,不需要他养家,所以他现在的作息就是每天画画、健身,故而创作的欲望也越发强烈:“往往是你想要的,生活没给你,于是它就一直在锤炼你……”张玉刚说。 首席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