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5月1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论语
疫苗监管不能指望人人成专家
汤嘉琛
  汤嘉琛

  普遍的不安全感和日渐觉醒的权利意识,仿佛制造了一种“带电的社会情绪”,稍有火星即可能引发轰动性事件。最近在重庆,因有家长怀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进口疫苗调包,竟引得数百市民聚集和讨要说法。不过,重庆市卫计委等部门调查后回应称,涉事疫苗来源渠道规范,运输、储存均符合国家相关规范。

  这场疫苗风波的真相依然在路上。即使调查组能用数据排除疫苗“出事”的可能,估计很多人心中仍有疑窦。更何况,按新闻发布会的通报情况,涉事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彭某及职工龚某、程某等4人存在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的行为,其中包括部分采购的疫苗不入账、不开发票、不如实规范填写相关记录等问题。

  看到这个“拔出萝卜带出泥”的调查结论,一个顺理成章的追问是:如果没有家长举报,这些靠疫苗牟利的“硕鼠”能被揪出来吗?更让人不安的一个疑问是:一家小小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疫苗购买、登记、管理等方面竟然如此混乱,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疫苗接种机构,是否也存在类似问题和漏洞?

  退一步说,即使最终调查证明疫苗风波是“虚惊一场”,也不能怪家长太敏感。毕竟,疫苗不仅攸关性命,而且有一定潜伏期。如果疫苗监管出现制度性漏洞,别说可能有个别人为牟利而调包疫苗,出现更可怕的犯罪行为恐怕都不意外。因此,相关各方必须依法确保疫苗安全,不能有丝毫马虎,不能留任何灰色空间。

  但现实并不能让人完全放心。总有一些孩子不幸地被注射失效疫苗或虚假疫苗,总有一些家庭在不知情中横遭祸殃。无论是2010年媒体报道的山西近百名儿童注射问题疫苗后致死致残事件,还是今年3月山东警方破获的案值5.7亿元、涉及24省市的非法疫苗案,都说明有一些无良企业和个人,正在昧着良心赚钱。

  在以往的一些公共卫生事件中,很多媒体都会呼吁公众提高基本的医学素养。这当然是很有用的建议——这场疫苗风波,就源于当事人发现医生没有按规定使用注射器这个细节。但是,疫苗监管毕竟是很专业的技术活,不能指望人人都成为医学专家。这就好比治理问题食品不能指望人人都成食品安全专家一样。

  其实,我很想对那些挑战疫苗安全底线的人说一句:从事医疗相关的行业,需要有很高的社会良知和道德水准,如果你是一个可以为赚钱不择手段的人,请你考虑转行。这种诉诸道德的号召或许有些天真,但“医德”二字在肃清医疗乱象方面是有特殊作用的。当然,讲道德更要讲法律,确保疫苗安全,归根究底有赖于对疫苗违法行为的严厉打击,有赖于靠完善的制度及时发现漏洞、填补漏洞。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保健/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互动/新民健康
疫苗监管不能指望人人成专家
管住钱袋子
博物馆与拍照
谨防反被“聪明”误
让每一份情怀都能抵达观众
文艺片的悲情为什么被放大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4疫苗监管不能指望人人成专家 2016-05-16 2 2016年05月1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