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5月1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权威声音
让每一份情怀都能抵达观众
白龙
  几天前,一位电影人为国产片《百鸟朝凤》“下跪磕头求排片”的消息在网上风传,当事人称“希望能有更多观众看到吴天明导演最后这部杰作”,其情恳切,令人动容。于是,商业与情怀如何兼得的讨论再次浮现。

  《百鸟朝凤》以充满感伤的语调,讲述了一段逝去的时光和一群远去的“唢呐匠”。某种意义上,这部电影称得上一部双重绝唱。首先,它是“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谢幕之作,在完成电影剪辑仅一个月后,导演便遽然辞世。其次,作为传统手艺人群体的缩影,它又是唢呐匠人在现代社会中的一曲挽歌。这部电影的遭遇,与片中“唢呐匠”的命运一样,提出了共同的问题:电影市场有没有可能既讲商业,又有情怀?在讲究商业运作的现代社会,如何安放影人的文化坚守?

  在“叫好”和“叫座”之间,还隔着一道商业运作的河,很多优秀作品没能从容跨过。打通二者,有情怀的电影从业者不妨多做些功课。另一方面,观众也有义务为优秀作品起立鼓掌。

  文化属性才是使电影等文艺产品有别于一般商品的标识。“唢呐匠”所代表的手艺人精神,“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那种对手艺的传承、对理想的执着、对誓言的忠诚从未过时,相反正是这个社会特别稀缺的。在充满商业气息的时代维护这一坚守,既需要影人的坚持,更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白龙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保健/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互动/新民健康
疫苗监管不能指望人人成专家
管住钱袋子
博物馆与拍照
谨防反被“聪明”误
让每一份情怀都能抵达观众
文艺片的悲情为什么被放大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4让每一份情怀都能抵达观众 2016-05-16 2 2016年05月1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