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5月1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博物馆与拍照
郁晶陶
  郁晶陶

  昨天去某博物馆看一个特展,保安人员反复提醒不要拍照,但还是有人忍不住“咔嚓咔嚓”。保安大叔往他身边一站:“是不是要我把你请出去啊?”不过,保安大叔再火眼金睛,总有那么几位“漏网之鱼”。

  前段时间,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说,“我感觉在博物馆拍照的都很傻”,这话可能有些刺耳,但他认为参观者应该把更多时间放在观赏作品、感受氛围上,是有道理的。

  各个博物馆、各个展览的规定不同,有些可以拍照有些不可以,在遵守规定的大原则下,要不要在博物馆拍照,看似完全取决于个人选择,但如果只是追求一个“到此一游”的效果,草草地观赏一下展品,再匆匆地按一下快门,甚至把拍照置于观赏之上,如此走马观花,意义恐怕不大。更不要说,拍照动作再怎么迅速,总要取一下景、调整一下构图等等,放到热门展览,就很可能变成堵塞人流的那个“塞子”了。

  然而,在博物馆拍照的也不是“都很傻”。现在,很多展品在网上都有高清图,比起用手机拍的,要清晰得多。比如一些油画的高清图,连画上的裂纹都能让你看清。不过这些资源,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其存在,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很方便地获得。有的参观者,在认真观展的同时想留个记录或纪念,完全可以理解。也有参观者,在展品身上发现了特别感兴趣的细节或局部,在高清的“标准照”上,未必能找到,此时拍下一个“独家”视角,也是一桩乐事。只是,所有拍摄,都应在不违反博物馆规定、不妨碍他人观展的前提下进行。

  在这方面,博物馆也大有可为。一方面,应当严格执行关于拍摄的规定,即便允许拍照,也应在人流集中的时候加以引导,不要让拍照者变成那个“塞子”。另一方面,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不妨与公众分享更多高清资源,这样,即便禁止拍照,参观者也有其他途径进行记录和回顾。在这一点上,“数字敦煌”资源库为公众提供高清石窟图像的做法,倒是可以提供一些启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保健/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互动/新民健康
疫苗监管不能指望人人成专家
管住钱袋子
博物馆与拍照
谨防反被“聪明”误
让每一份情怀都能抵达观众
文艺片的悲情为什么被放大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4博物馆与拍照 2016-05-16 2 2016年05月1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