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制片人下跪求院线排片,吴天明导演的遗作《百鸟朝凤》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鉴于吴天明导演在中国电影界的地位,加上《百鸟朝凤》文艺片的特殊气质,很多网友走进影院支持这部作品,从舆论反馈看,对作品主题及其文艺片处境的讨论,最终殊途同归,流露出些许悲情。当然,也有人对下跪这种道德捆绑的做法颇为反感,他们认为这是炒作,是电影营销的极端做法。
不同的立场表达背后都有情绪的影响。而关于文艺片的定位及发展问题,则有理性探讨的空间。如何看待文艺片越来越狭窄的市场空间,是该由市场决定,还是为文艺片提供政策支持?持市场决定论的网友并不少,很多人认为文艺片是小众电影,所谓曲高和寡,消费者不买账,电影不受院线追捧是正常现象。有网友列出近年来文艺片代表作的票房表现,即便是顾长卫、张艺谋这些大牌导演的文艺片作品,其实票房表现也很一般。文艺片低票房,似乎是很正常的现象。
文艺片逐渐失宠,很多人拿《百鸟朝凤》和《美国队长3》相对比,认为两部片截然不同的票房反映了电影市场目前的趋势——商业片大行其道,只有立足高水准的电影工业,作品才能收获高票房,而传统注重叙述和思想深度的电影,其市场竞争力非常有限。这种解释看起来很有远见,但也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国外的电影市场格局非常多元,好莱坞大片票房普遍很高,但很多文艺片其实也并不逊色。
文艺片的糟糕处境多少有些中国特色。这种类型的电影真的被中国观众抛弃了吗?抑或是其他环节出了问题?一部电影的票房表现首先当然取决于作品本身,“作品决定论”是很有市场的观点。而否定这一观点的人也有充分的依据,比如说,近年大量颇受争议的电影却收获了高票房。看看网上对烂片的吐槽,可见主流舆论对电影有着相对公允的判断,一部电影的好坏,并不是简单由不同口味决定的,固有的评判标准仍受认可。但为何评价不高的电影却能收获高票房?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部电影的票房表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电影甚至抛弃了传统的规范,好的故事和演员的演技并不重要,只要粉丝多就有票房号召力,所以综艺节目也能拍成电影,粉丝电影成为最有市场号召力的电影类型。很多电影人吐槽,演员片酬占据了电影投资的大部分,尽管用传统的评判角度看,很多演员名不副实,他们甚至缺乏基本的专业水准,但在市场面前,电影人的尊严已经被撕得粉碎。
最近“硬件免费”这个说法在IT圈颇受争议,因为它丢掉了产品核心的东西,而如今电影界的现状则可表述为“营销为王”,这一说话的背景与前者大致也相似。有人说,观众不会一直被烂片欺骗,文艺片的悲情如今之所以被放大,大概因为低质量电影让很多观众深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