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念小学的时候,学校要求学生们午休时练上20分钟的书法,晴雨无休。学生们都有正楷的红字描本,用毛笔临摹,每天要求写上两页,这是要交上去检查的。等到毛笔字本再次被发下来,许多字,在钩回、旋转的地方,被红水笔画上了一个个的圈圈,这是老师认为写得不错的地方,以示赞赏。
写毛笔字是一件很考验耐心的活。没有耐心的孩子,才懒得一笔一画认真的描。拿着笔,刷刷几下,也不管笔画粗细,不管格子大小,只求把字画出来,交上去了事。这也算不得多恶劣,毕竟练毛笔只算午休,练得好练得坏,与成绩是无关的,老师也并不跟你计较,依旧在作业本后面写个“阅”了事。
尽管如此,大部分同学还是认真的。我因为周围坐着一群读书用功、办事认真的同学,也被他们带得比较专注。
写毛笔字姿势很重要。身体一定要坐直,手肘置于桌,握笔松紧有度,掌心虚空,如握鸡蛋。这些阵势都摆出来,再耐心点儿,并不用知晓提按、藏锋、露锋这样所谓的技巧。不过是临摹,每个字慢慢地描,总归都差不到哪去的。
毛笔和墨汁,各大小卖部里都有售,小矮圆瓶的墨汁最便宜也最为常见。大部分同学都用的是那种。我母亲给我买了“十滴香”,据说那是很高级的一种,长方体的瓶子,有一拃来高。拧开瓶盖,便宜墨汁的异味是没有的,确有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鼻。
我若将毛笔直接伸进瓶子里,是要挨骂的。母亲觉得那样墨汁会容易变质。所以,我也只得从别处找来一个小矮圆瓶儿,将十滴香灌进去。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儿,两个瓶子的瓶口都不大,一不小心,我的手掌上、衣服上、地上到处都沾了墨汁。
练字在小学里很是风行了一段时间。不过,不是毛笔字,而是硬钢笔字。小学生写钢笔字,大体是从三年级开始。前两年,作业是用铅笔写的。到了第三年级,便不许再交铅笔作业。硬笔书法也正是这时风行起来的。
我还记得庞中华的字帖,硬硬的塑胶纸片儿,字像文进去一般,凹陷在纸片里,一张一张的,可以将白纸放在上面临摹。我母亲给我买了一盒行书的,庞中华的行书很漂亮,但我并不耐烦摹这个。我虽还只是小学生,但从五岁开始每天就不知写了多少个字,都好些年了,字体也算是半成形。再要我一笔一画地慢慢学别人怎么写,实在太痛苦。
不过,我却很喜欢看字帖儿。它的内容并不单调,名家诗文、名人故事、名人名言等等,各式各样的都有,我把它当书看。我那一盒也很有些意思,是名人情书。我当时被闻一多火山爆发般的“我的心肝”、“我的肉”吓了一大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