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是城市的“血管”,知道老马路背后的故事,也就懂得城市的“格里”。
■ 这是2016上海市民文化节期间,由徐汇区旅游公共服务中心组织的名为“行走城市”的活动。所谓一类风貌保护道路,就是保持原有道路的宽度和相关尺度,并严格控制沿线开发地块的建筑高度、体量、风格、间距等,被称为“永不拓宽的街道”。
昨天,细雨迷蒙,梧桐蔽天,一群年轻人打着伞,跟着自称“格里董”的董雄飞,在衡山路上“逛马路”,途经高安路、康平路、宛平路,又转至淮海中路、武康路——这条线路是上海市“一类风貌保护道路”。与此同时,“格里董”还知道沿途各幢老房子背后的故事。
今天他带这群年轻人(见上图)走的六条街道是上海市道路是城市的血脉,联系着城市中的不同功能用地。陈丹燕曾在《永不拓宽的街道》一书中写道,保护住那些与建筑相连的街道,“这个城市的记忆和历史就成为城市生活中可触摸的、可感受的一部分,而不再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为什么马路是弯的
沿着街道、弄堂走都是梧桐掩映下弯弯曲曲的路,“上海最早的道路都是按水道修建,后来水道填了,房子不能拆,所以道路都是弯的”。衡山路303号-307号建于1928年,原为华盛顿公寓,平面沿道路转角布置,初建时是当时最大的公寓,墙面简洁,外观原为黄色水泥拉毛粉刷,后改涂淡绿色涂料。窗间白色的装饰图案以及入口门框上方层层收缩。整座建筑完全摒弃了当时在上海流行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风格,接受了西方现代建筑的理念,采用Art Deco(艺术装饰)风格,十分简洁。据悉,世界上建筑最具Art Deco风格的城市是纽约,其次就是上海,而上海的Art Deco建筑风格更加精致而低调。
为什么叫大亨弄堂
据“格里董”介绍,这一带很多风格各异的洋房,以西班牙风格和英国乡村风格为主,高安路25号是一幢典型英国乡村风格洋房,锯齿状烟囱至今还在高高耸立。拐进高安路18弄,是一条狭长的弄堂,上世纪三十年代,这里是无锡帮的聚集地,荣德生、荣宗敬兄弟也曾居住在这里,被称为大亨弄堂,就是这条弄堂曾发生过绑架案惊动了蒋介石。20号荣德生故居,墙面以黄色涂料直线拉毛,建筑简洁实用,体现了实业家的风格。如今已成为徐汇区少年宫。
为什么有历史联想
武康路的老房子里名人辈出。莫觞清、唐海安、陈果夫、巴金、周作民、郑洞国、张翼以及黄兴等旧居都在武康路上。著名的武康大楼下是陈丹燕主持的口述历史案例的征集海报。392弄是一幢建于1912年的巴洛克风格住宅,据说民国四大公子之一,袁世凯的儿子袁克文曾居住在这里,楼层中央悬挑的阳台饰有宝瓶栏杆,斑斓的花草镶满阳台,让人联想到朱丽叶私会罗密欧的阳台,宽大的木楼梯盘旋而上,形成八角形塔楼,楼道间衣架上挂着未干的衣裤,飘着粽香……
永不拓宽的马路延续了现有城市的历史肌理与传统脉络,将过去带入现代并提供一种仍然能体味得到的记忆。首席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