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他衡山路的公寓,一阵舒缓的爵士乐飘入耳际、各色老物件摆满屋子,透着浓浓的老上海风情。尤其引人注目的是40多张路牌门牌密密麻麻排开。他告诉我们,这些门牌都是从已经消逝的老城厢街道上保留下来的。
“格里董”闲暇时还爱去曾经的南市区老城厢“扫街”,他对老城厢最初的印象,源于12岁的一个周日,大大小小狭窄嘈杂的弄堂,各式各样的石库门。弄堂口手拎马桶的人进进出出,人行道上放着一只只冒着烟的煤球炉。待他从日本回国后怀揣儿时的记忆再次来到老西门的时候,发现幼时见到的复兴东路、人民路的街景基本都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拓宽了的马路、一栋栋高楼或拆空待建的工地,“曾令我印象深刻的那低矮却有序的天际线已变得断断续续”。所幸老西门的腹地仍保留着当时蜿蜒的小弄堂,相隔一条马路,却是新旧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他开始收藏这些拆建的街道的路牌门牌。花衣街60弄、沙场街12弄、竹行码头街225号、筷竹弄11号、鸡毛弄25弄……这些曾存在于消逝的路上的门牌号如今安然悬挂在他的屋里。花衣街是百年前棉花行业积聚地,筷竹弄、竹行码头街是制作和销售竹筷的地方。沙场街是卖沙的;鸡毛弄则是杀鸡的地方,还生产鸡毛掸子等副产品……老城厢里有很多因行业聚集而命名的街道,看着一个个门牌路牌就能联想到这里曾经商肆林立、喧闹繁华,如今走一走,依然能读到黄浦江畔老码头古老的记忆。
在扫街的过程中,“格里董”不仅对街道及街道背后的历史文化感兴趣,他同样也对建筑细节感兴趣,百年来各种形态的石库门让他流连忘返。 首席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