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油”名气响
“兄弟,吃饱了吗?”
“朋友,帮帮忙!”
如果这些话出自黑头发黑皮肤的非洲小黑哥之口,是否让你备感亲切呢?是的,在肯尼亚旅行,我有两大乐事:一是看动物,二是听当地人说中文。
肯尼亚动物多,自不待言;但那么多当地人努力地学说中文,却出乎我的意料。几乎每一家酒店、每一个景点、每一处市场,都能听到此起彼伏、声调各异的中文,给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这不,在去马赛马拉的途中,旅游车拐进一个休息站,还未停稳,一个当地小伙就凑到车窗前,向我们晃动着手中的木雕,上面刻有一对非洲男女,口中念念有词:“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一开始我们还云里雾里,不知其所云,不过连比带划,很快就弄明白,原来他是想告诉我们,这是一对的,一男一女,幸福的夫妻!这么煽情的介绍,再加上工艺品的做工和材质又都那么有非洲特色,购买欲不可避免地被激发起来,纷纷掏出钱包,在接过战利品的同时,顺便再教小黑哥一点中文:“夫妻,两口子!”脸上乐开了花的小黑哥手忙脚乱地做着生意,嘴巴也没闲着,“爸爸、妈妈,夫妻、两口子;爸爸、妈妈,夫妻、两口子”,倒带子一般,一会儿工夫,就把新旧两句中文讲得溜溜的。我们离开的时候,他已经在其他旅游车前大声推介他的工艺品了:“爸爸、妈妈,夫妻、两口子!”搞得一车人好有成就感。
当然,和其他旅游国家一样,我们在肯尼亚听到最多的是“人民币”“一块一个”“看一看”之类与销售有关的中文。令我们惊讶的是,“清凉油”在这里的使用频率出奇高。原来肯尼亚蚊虫多,当地人非常认可中国产清凉油的防蚊效果,几乎人人都会用流利的中文向中国游客讨要“清凉油”。和当地孩子合影,一人发一盒清凉油,他们个个笑逐颜开;上车前,给驾驶员一盒清凉油,立马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在餐厅吃饭,给服务员一盒清凉油,你就不用担心红茶杯会见底;甚至,买东西时,清凉油还可以代替零钱,方便快捷,皆大欢喜。“清凉油!清—凉油!”“清凉油”几乎成了当地人见到中国游客时的问候语;“清凉油!清—凉油!”连空气中都似乎漂浮着清凉油的清香,清凉油在肯尼亚的名气就是这么响!
此“大象”非彼“大象”
不过,在位于阿布戴尔国家公园的树顶酒店,我听到服务员说得最多的一句中文竟然是“大象来了”。
那天,刚到酒店,还没来得及放下包包,就听到外面有人在叫“大象来了”“大象来了”,还不止一个人的声音,伴随着杂沓的脚步声,把我激动得立马扑出门去,却是几个服务员挨门挨户送行李来了——此“大象”非那“大象”也!
傍晚的时候,楼道里再次响起“大象来了”“大象来了”的叫声,我稍作犹豫,还是兴奋地打开了房门,却是几个服务员挨门挨户送热水袋来了——阿布戴尔国家公园位于山区,早晚温差很大,热水袋是用来给客人抵御夜间寒冷的。然后,“大象来了”“大象来了”,是服务员送拖鞋来了;“大象来了”“大象来了”,是服务员送被子来了;“大象来了”“大象来了”,是服务员送我要的咖啡来了……
没错,我们来树顶酒店的目的之一就是看大象,但也不能这么忽悠人吧?“逮”住一个高高瘦瘦的小伙子,连比带划地向他打探究竟。原来,近年来中国游客增多,仅能容纳百来人的树顶酒店几乎每天都要接待六七十名中国游客,服务员会说中文不仅方便交流,提高服务质量,还能因此多拿小费,增加收入。酒店在招聘员工时也明确要求“会说中文者优先考虑”,并鼓励员工积极学习中文。很多员工每天都要学习一个小时中文,保证每天学会一句中文,今天的学习任务是“大象来了”。
随着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刮起阵阵“中国风”。“大象来了”“大象来了”,其实不只是肯尼亚人,世界各地许多国家的人民已经准备好了,所以即使不会当地语言又何妨?世界那么大,你还在等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