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时政·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记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张卫东和他的团队
~~~——记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张卫东和他的团队
~~~——记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张卫东和他的团队
~~~——记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张卫东和他的团队
     
2016年05月2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穷水尽时,再往下挖一铲子
——记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张卫东和他的团队
邵宁
■ “长六”团队成员在基地对火箭进行测试 资料照片
扫一扫看“长六”视频
  首席记者 邵宁

  人物小传

  张卫东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总指挥兼总设计师。1982年大学毕业,他就开始加入研制长征三号,曾先后担任长征四号副总设计师、长征二号丁总指挥、长征五号副总设计师和多星发射上面级的负责人。

  2015年9月20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清晨7时01分,长征六号运载火箭点火升空,顺利飞抵距地球500余公里的太空,并成功将随身携带的20颗卫星以“天女散花”的方式送入地外空间。这些卫星从100公斤到几十克大小不等,分4次被释放,每次只间隔几十秒。长征六号首飞成功,不仅开创了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新纪元,也创造了亚洲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

  这一刻,发射中心掌声雷动,长征六号研制团队成员——一群来自上海的航天人,都欢呼雀跃起来,他们为自己创造的历史激动不已,而以沉稳著称的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张卫东也不禁眼眶湿润了。

  敢为人先 研制全新火箭

  2007年,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八院)的“老航天人”张卫东接过长征六号总设计师兼总指挥的任命时,心里沉甸甸的。我国现役火箭大多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定型,他将带领一支平均年龄不超过28岁的年轻人,研制一种全新的火箭。

  这些刚跨出学校大门没几年的年轻人行吗?然而,对于喜欢挑战自我的张卫东来说,他有信心在一张白纸上勾画蓝图。“研制长征六号,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不成功,就无立锥之地。”他立下了军令状。

  型号立项之后,研制团队就确立了包括12项重大创新在内的90余项关键技术:发动机氧箱自生增压技术、高温高压富氧燃气滚控技术、双八表捷联惯组组合导航技术、迭代制导技术、自行式整体运输起竖车、大温差夹层共底贮箱、一箭多星发射技术……这一系列关键技术,都是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

  有人说,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想想我们火箭的名字——长征,再看看红军长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最后都实现了,而且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反败为胜。长征精神,只要我们学到那么一点,就足够用了。”2008年,在“长六”第一次动员会上,张卫东如此告诫团队。

  液体火箭首飞失败率较高,国外类似火箭也均有连续失利的案例。有几次遇到技术难关,几乎走不下去了,团队都有种山穷水尽的感觉。“但我相信越是到这个点,越是曙光即将再现的时候。”张卫东鼓励大家。夹层共底、燃气滚控、自生增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原始创新。其中,大温差夹层共底贮箱技术国际上从未用过,为了实现将-180℃液氧和20℃的煤油装在同一个箱子里,张卫东带领团队攻关足足用了一年时间。就是靠着这样执着的精神,才造就了长征六号的小个头、大能量。

  2012年11月,火箭一子级发动机进行热试车。据了解,类似的试验曾经有过三次都不成功的先例,而这次做的是170秒,单台推力达到120吨,前所未有,大家都为此捏了一把汗。为此,张卫东专门去请教了集团公司的专家龙乐豪院士。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试验队还给火箭箱底穿上了加厚的12层防弹衣。最后,试验成功了,集团公司将这次试验定义为一个重要里程碑。后来的二、三子级发动机热试车也都一次成功,证明了“长六”团队是“实力派”。

  每当山穷水尽的时候,张卫东都相信再往下挖一铲子,就会柳暗花明。因为他知道,胜利就在于坚持再坚持。

  一丝不苟 巾帼不让须眉

  在人们的印象中,跟火箭、发动机、控制系统这些冷冰冰、硬邦邦的大家伙打交道的,应该都是男子汉。可记者在采访中惊讶地发现,在长征六号研发团队的负责人中,竟然还有好几位女性。

  “长六”火箭副总设计师丁秀峰就是其中一位。看上去文静柔弱的她,其实已是一位资深航天人了。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的她,1990年就进入八院工作,是火箭电气系统专家。2012年7月,一子级的热试车出厂前夕,发现氧箱内的传感器螺钉上按照常规做法点了红漆,表示已经通过验收。这是这种类型的传感器第一次用于低温氧箱,如果在液氧中油漆脱落,会不会产生多余物?会不会对发动机工作造成影响?一边是进度的要求,一边是可能存在的隐患。丁秀峰师马上召集相关系统的人进行专题讨论分析,自己也查找了大量的相关资料。最终,通过三天通宵达旦的工作,在确保进度的前提下消除了存在的隐患。

  眉清目秀的施金花加入“长六”团队的时候还不到30岁,她是“长六”伺服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她忘不了电动伺服系统第一次热试车,在指挥喊“启动”的一瞬间,发动机喷管不受控地抖动起来,所有人都惊呆了。不过,队员们没有气馁,而是更激发了斗志。他们邀请专家前来会诊,查找原因,制定了详尽的排查验证方案,从发动机特性、机械结构、控制策略等多方面进行攻关。历经近8个月的攻坚克难,伺服团队终于成功地啃掉了这块硬骨头——喷管抖动现象基本消除,摆动过程平稳。2012年11月第二次热试车,现场指挥一声令下,“遥测信号正常”,“机构跟踪正常”,喷管尾部冒出了绚丽的火光。那一刻,全体队员抱在一起,流下了喜悦的泪水。

  这是一群追梦人。他们的目标,比蓝天更高远;他们的梦想,比太阳更灿烂。他们肩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飞天使命,他们身上,体现着勇于攀登、敢于超越的航天精神。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新民资讯
   第A10版:广告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人物
   第A14版:动态/文体汇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街拍/目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银发社区
   第C04版:广告
山穷水尽时,再往下挖一铲子
学生奇思妙想 试解环境难题
解开35家商铺35个“结”
我国将发射全球首个量子卫星
新民晚报时政·要闻A02山穷水尽时,再往下挖一铲子 2016-05-22 2 2016年05月2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