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初形成的“汇成中心街”为刚刚入住的居民提供了不少生活方便。“中心街”由35间用彩钢板搭建的店铺组成,业态为理发、卖菜、烟杂、缝纫配钥匙等六小商户,由动迁安置的户籍居民优先租赁,租金极为低廉。由于存在巨大的利润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分之二以上的商铺被层层转租,最多一家有4层房东。见有利可图,陆续又有居民擅自破墙,违法搭建开出了9处临街商铺。商业街租赁关系复杂、外来人员聚集,非法经营、油烟噪音扰民日益严重,附近居民怨声载道投诉不断。
多年来,长桥街道花大力气治理“汇成中心街”,但由于百色路商业业态还不够完善等原因,治理工作始终未得到有效推进。“拆除汇成中心街势在必行。”长桥街道副主任张军介绍说,“街道成立了工作组开展清退工作,还路于民、还绿于民。”
然而,“汇成中心街”的多年沉疴要去除,困难远比想象的多。“35家商铺,35个故事,35个‘结’。”街道拆违办张磊看似轻描淡写的讲述,却着实让人心有余悸。大冬天进门先撸起袖管亮刺青示威的、每天喝上三瓶酒借着酒劲上门砸东西的、进门脱光了衣服躺在地上耍赖的、破口大骂漫天要价的……面对每天上演的不同“桥段”,工作组成员在法律的框架下,始终态度坚决不妥协。工作组为了拿到有说服力的证据,几经周折翻找出20多年前的动迁安置补偿协议,使漫天要价、无理取闹者无口辩驳,最终在协议上签字。
2月29日,长桥街道对“汇成中心街”实施第一拆,这极大地震慑了观望户。时间进入到今年4月,态度强硬的“钉子户”使治理工作一度处于胶着状态。对此,街道再次对方案细化研究,使撕开一条“口子”的治理工作向纵深推进。街道决定对几个“钉子户”启动强拆程序“敲山震虎”。一家做殡葬行业的“钉子户”竟然不顾故人的尊严,在商铺里摆放三户人家寄存的骨灰盒,以此要挟工作人员。工作组想方设法联系到“骨灰盒”家属。在温情破除该“钉子户”的“盾牌”后,街道对该“钉子户”果断强制拆除。至此,治理工作势如破竹。
有些商铺是经营户全家赖以生存的收入来源。对此,街道多方联系,为商户提供有效信息,使他们尽早找到新经营地点。有一对夫妻,分别经营足疗店和宠物店,在街道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在百色路上重新找到了店铺。
据了解,“汇成中心街”商铺拆除后,将与小区花园一起实施改造。
通讯员 吴梅 本报记者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