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人都将这场骗局归罪于“不负责任的媒体”“懒惰的记者”,甚至当闹剧的始作俑者、牛津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科学记者约翰尼斯·博汉农表示,他这么做是想揭露饮食研究与媒体背后的复杂链条,依然将这一记耳光打在媒体脸上。
但是,这传播伪科学的黑锅真不该单让媒体背着。媒体偏爱报道“吃黑巧克力可以减肥”这样的话题,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于热衷于吸引眼球、追求点击率,这本身是一个够接地气、大众喜闻乐见的健康新知类话题。
社会稳定的运转离不开各领域从业者的各司其职。学者干好研究的事儿,学术杂志把好论文发表的关,媒体人干好传播的活儿。显然,在这场恶作剧中,让这份不合格的报告得以“见天日”的学术杂志才是罪魁祸首,它本该把好第一道关卡,却给伪科学开了个口子。而媒体的错在于轻信了“权威”的学术杂志。
多年来,博汉农一直在嘲讽不严谨、只为收钱的学术期刊。他说,在去年这场闹剧中,为了拿这篇问题论文当鱼饵,他“需要跳过同行评议这一步”,交了600欧元,论文就这么一字未改地发表了。
从1665年法国《学者杂志》沿用至今的同行评议这个“筛子”,目前依旧是国际学术期刊稿件把关的重要机制。然而这些年,因为伪造同行评议而撤回论文的事件不在少数,同行评议走走形式、收钱发文章的期刊也不只在中国存在。正是它们的放水让严谨的学术变得不再严谨,专业的期刊不再专业。
如果非要说媒体太不可信,那么学术期刊也同样靠不住。看来,作为传播科学知识的起点,专业学术期刊亟待整顿,甚至成了个全球学术界的课题。 本报记者 齐旭
(相关报道请见今日B4版《新民环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