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两天的七国集团(G7)伊势志摩峰会26日召开。这是G7会议时隔8年再度在日本召开。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是本次会议重要议题之一,东道主日本的经济表现引发关注。日本实施安倍经济学已近四年,效果如何?日本首相为何在重大国际场合频频提及安倍经济学?本版编辑特约请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日本经济学会理事陈子雷进行解读。
1 旧版三支箭箭箭脱靶
形势严峻射新三支箭
问:“安倍经济学”新旧“三支箭”包括哪些内容?
答:日本安倍内阁的经济政策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推行以年2%通胀为目标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择机性财政政策,以及以放宽政府管制、深化结构改革为中心的增长战略。安倍将这三部曲称为重振日本经济的“三支箭”,而媒体则戏称其为“安倍经济学”。
但自2012年底安倍上台以来,所谓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箭箭脱靶,营造通胀的目标也基本无望实现。安倍在2015年9月24日迫于无奈又抛出所谓第二轮安倍经济学。其政策也是由三部分组成,因此日本媒体又将其戏称为安倍经济学的“新三支箭”。具体包括打造能够带给日本希望的强大经济;实现每个家庭的育儿梦想;构建令人放心、父母养老不用子女辞职的社保体系。
安倍称将以“新三支箭”为基础,争取实现构建“一亿人口总活跃”社会的目标。
2 政策调整效果不明显
日本各界评价并不高
问:安倍经济学的效果为何不够明显,被舆论认为“亮起红灯”?
答:首先,从货币政策来看,到目前为止安倍内阁总共实施了三轮货币政策调整。其中前两轮为“量化宽松”政策,第三轮为“负利率”政策,其主要目的就是采用扭曲性货币操作来改变市场对通胀的预期。
回顾三次调整,虽说调控力度和方式方法上略有不同,但其调控对营造通胀预期基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相比之下,却对日元贬值和股市泡沫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从财政政策来看,安倍内阁提出的“日本经济再生计划”中有一项“国土强韧化规划”,要求日本政府必须在今后十年里划拨200万亿用于该项目的支出。安倍认为日本可以借助这一规划增加财政支出,以唤起国内的有效需求和扩大就业。这些做法基本上延续了自民党惯用的伎俩,即利用政府主导型的公共投资为诱饵,缓和执政党内部各派错综复杂的矛盾,安抚和拉拢地方势力、产业界和各方利益集团的支持,乘机扩大其下届选举所需的“票田”。所谓的“国土强韧化规划”只不过是安倍内阁重新分配各方利益,追求选票最大化的一个政治幌子。另一方面,要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从日本政府的财力来看,要实现这个目标基本不可能。因此,这部分的财政资金主要依靠发行建设国债获取,而日本央行则负责收购国债,增加基础货币。简言之,印钞和发债。如此“机动灵活”的财政政策,可谓是“寅吃卯粮”,“难以为继”。
从增长战略来看,大多涉及医疗、农业等传统的政府管制领域,历届政府曾也多次列入改革清单,但每次都因利益集团反对不了了之。这次安倍的增长战略也只不过是重启过去的改革,可谓老调重弹。
基于过去几年的经济状况,日本各界对所谓“安倍经济学”的评价并不高,认为其货币政策只是抬高股价、贬值日元。而抬高股价、贬值日元既没有增加企业设备投资和产品出口,也没有实现企业对员工的加薪。相反,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只是增加了资产泡沫的风险。同时,受财源不足和公共债务GDP占比居高不下等因素的影响,日本各界也大都认为安倍内阁的择机性财政政策没能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从结构改革的角度看,原本颇受人们关注的增长战略却因阻力重重变得“虎头蛇尾”。
至于安倍内阁第二轮“射出”的所谓“新三支箭”,这些目标和口号空洞无力,内容笼统暧昧,令人难以信服。日本各界认为,在今后面临“财政悬崖”的背景下,安倍根本不可能有多余的财源来实现其育儿养老和改革社保体系的目标。
更有甚者在一些人看来,在缺乏经济调控手段和高效产业政策的情况下,要在五年中实现名义GDP增加100多亿日元的口号简直犹如“天方夜谭”。
3 消费增税“一石二鸟”
政坛“魔咒”笼罩前景
问:目前日本消费税问题因涉及民生而备受关注,消费税增税前景如何?
答:在经济停滞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日本的国民收入水平不断呈下降态势。为了解决财政透支、弥补社会保障支出所需财政资金的不足,未来的日本迫切需要增加税收,减少其财政收入对发行国债的依赖。从目前日本的税收结构来看,如果实现消费增税,日本政府一则可以解决每年高达43%的税收缺口,二则还可以缓解不断膨胀的社保支出缺口,可谓“一石二鸟”。
根据日本消费增税法案,日本将分两个阶段来提高消费税率。第一阶段从2014年4月1日起将消费税率从5%上调至8%。同时,根据增税后的经济形势,再决定从2015年10月1日上调消费税率至10%。但是,由于第一阶段消费增税给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大超出市场的预期,使2014年第二和第三季度的实际GDP增幅出现负增长。迫于压力,安倍政府不得不将第二阶段消费增税延期至2017年4月1日,并于2015年12月21日解散众议院重新举行大选。
从日本消费税法案成立到几次增税的历史风波中,人们总是看到日本经济的不断衰退和此起彼伏的倒阁运动。多任日本首相因增税引咎辞职。可以说,“消费增税”似乎是日本政坛的一道“魔咒”。无论消费增税与否,只要想过这道坎,似乎除了解散众议院实施全国大选外别无选择。
今年下半年,安倍内阁将再次就明年是否实施第二阶段消费增税做出政治决断。而按照日本消费税增税法案的要求,安倍内阁必须营造增税所具备的良好经济环境,以目前日本经济形势来看,尚不具备增税的条件。因此,对安倍内阁来说也似乎只有加大政策调控力度,通过打“强心针”的方式来刺激经济,才能为消费增税扫除政治障碍。
4 造势安倍经济学是假
把持两院欲修宪是真
问: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为何在一些重大国际场合频频提及安倍经济学?
答:现在的安倍内阁,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复苏日本经济,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二是确保自民党在今年夏季的参议院选举中大胜,为下一步修宪创造条件;三是决定明年是否实施消费增税。
安倍要想让自民党在参议院选举中获得大胜,必须复苏日本经济。想复苏日本经济,又必须放弃明年的消费增税,给企业和消费者一个良好的经济预期。但如果选择放弃消费增税的政府公约,则意味着失信于民,极可能引发国内各种势力的不满和反对,这又会对参议院选举和自民党的政权根基带来很大冲击。因此安倍内阁的当务之急就是既要实现消费增税,又要在短时间内刺激经济复苏,同时还要让自民党在参议院选举中大胜。
不管怎样,要取得三全之策,首先还是必须复苏日本经济。但是在经历连续三轮的政策调整后,日本的货币政策已经基本没有应有的调控功能。安倍内阁要加大政策调控力度的话只有寄希望于财政政策。但公共债务GDP占比居高不下的日本要大幅度增加财政支出来刺激经济的话,极有可能会引发主权债务危机,也必然会引发国内各界的反对。因此,在全球经济走势不明朗的背景下,最近的安倍内阁逐步改变策略,开始利用外交来为自身所谓的“安倍经济学”造势。在近期访欧期间,安倍逢人必谈加强财政调控的好处。对此,G7成员国的英、法、德国鉴于自身经济形势或财政状况,都持反对或保留意见。安倍此举主要目的就是要在G7峰会和G20峰会上以刺激全球经济复苏为名,要求各相关国家就加强财政调控统一立场,达成共识,依靠所谓的国际公约来制约其国内的各股政治势力,平息国内不满。如果相关国家能够就增加财政支出达成共识的话,那么在所谓尽“国际义务”的名义下,安倍不但可以在年底补充预算中大规模增加财政支出,甚至还有底气宣布消费增税,并同时解散参众两院重新举行大选,彻底为修宪铺平道路。
同时,既然是尽“国际义务”,那么今后安倍内阁也就无须承担其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致“财政悬崖”的政治后果。因此,近期安倍在各种场合多次表示,要在G7和G20峰会期间继续抛出这一话题,并要求各国统一立场,加强财政政策的调控力度。安倍这一做法,不但引起了相关国家的不满,也受到了日本部分媒体的批评。认为公共债务位居发达国家之首的日本本来就不应该以强求财政调控的做法来绑架G7和G20,更不应该利用所谓的“国际共识”来为自身的“安倍经济学”造势,而是应该积极推进为各国所认同的经济结构改革。安倍此举可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造势安倍经济学是假,借势把持参众两院三分之二的议席,实现其修宪目的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