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转型 中医氛围浓厚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地处浦东北面,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医院的创始人和第一任院长为杜月笙,医院最初冠名“時疫医院”,设在“杜家祠堂”,即杜月笙的私宅。医院几度更名、移址,终究没有离开过高桥。这些年,浦东的飞速发展受到世人瞩目,不仅建立了自贸区,还被选为国家中医药发展改革试验区,时代的洪流也将七院推到了改革的最前沿。
2012年,七院作为试点改革医院,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由一家二级综合医院转型为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以在全国范围内起到示范作用。彼时,院长王杰宁刚刚上任,他将转型比作绿皮火车“升级”成高铁的过程。“老的车厢、轨道都无法沿用了,必须重新铺路、设站、换列车,脱胎换骨的改造、大刀阔斧的改革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面对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王杰宁带领全院职工奋力拼搏,用了1年时间,完成了历史性的跨越。
起初,七院只有1个中医科,全院医师中只有6%的中医师。2012年,医院开设“西学中”培训班,全部医生分三批进行学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90%的医生都通过了考试。医院为了将“中”字引入医院的每一处细节,还组建了中医临床专家指导小组,每个中医师都有结对的科室,定期到科室进行中医查房,带动科室中医技术的发展。如今,七院每个科室都有了浓厚的中医特色,医生问诊时也习惯了把脉、看舌苔等中医手段。
七院肾病科是国家级重点专科,院内还有中医治肾病的代表性人物——叶景华及他的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利用中西医结合、内服外治一体化治疗的诊疗特色,在治疗痛风、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尿路感染、糖尿病肾病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透析并发症等方面拥有独家秘笈。有意思的是,科室主任路建饶就是“西学中”学习班里的“尖子生”。
内培外引 借力做强西医
有着85年历史的七院,在烧伤科、眼科等专科水平方面处于浦东乃至上海市的领先地位。为保持传统科室的优势,院领导审时度势,在人才上狠下功夫,与长海医院合作,由长海医院选派专家到七院进行医疗技术指导。科与科之间的合作,实现了病人的双向转诊,医疗技术水平、专业人才培养、科研能力等方面也有所提高和突破。通过几年的合作,七院的呼吸内科、神经外科、普外科等医疗技术水平都进步明显。
医院普外科成功开展腹主动脉髂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胸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锁骨下动脉烟囱支架术、腹主动脉髂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手术、先行门静脉置换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联合多脏器扩大胰腺癌根治术等多项高难度手术,曾为患者切除重达8.5公斤的巨大肿瘤;肿瘤介入科先后介入治疗消化大出血、产后大出血等手术,疗效显著,开展的肝动脉栓塞化疗在该项领域处于领先水平。
另外,七院筑巢引凤、不惜重金引进人才,已引进高级职称人才十余名。在神经内科学术界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詹青主任医师,带领她的团队走进七院后,由院领导搭建平台,把神经内科与神经康复科实施一体化管理;院内多学科都有协作,神经内科的病人被送进急诊大门的那一刻起,康复治疗师便在第一时间介入评估、追踪与个体化精准治疗,为患者争取最佳的康复治疗时机。
针对每个不同的病人,医院的专业康复治疗师还会提供精细动作训练、吞咽训练、心肺康复训练等,“我们为每一位病人度身定制属于他们自己的‘私人康复计划’,通过系统有效的康复手段,大大提高病人的康复效果。”七院神经内科——神经康复科主任詹青说。
差异竞争 做实中西医结合
目前,七院除了有各类神经科特需、特色、疑难病门诊,还设有卒中筛查、重症肌无力、癫痫、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记忆障碍、睡眠障碍、运动神经元病、多发性硬化、慢性头痛和头晕、周围神经病的神经科疾病专病门诊,达到精准治疗的效果。
在康复领域,七院自创了“医针药康”一体化的治疗方法。“医”指西医治疗,“针”指针灸法,“药”指辅以药物治疗,“康”是现代康复训练方法和传统康复方法包括推拿、艾灸、刮痧、中药浴等多种治疗方式。以人为本,多种治疗手段有机结合,正是探索更高层次的中西医结合。
王杰宁院长说,作为上海自贸区核心区域,这里今后将形成上海的第三个国际社区,医院将与美国著名医院梅奥诊所开展合作,提供国际一流的医疗服务。目前,医院每年选派10余名医生、20多名护理人员到国外培训基地进行学习。瞄准了这一发展方向,医院还专门请了心血管、脑血管、康复和健康管理、急救创伤、中医针灸推拿五个方面的权威专家,来“会诊”医院在这些领域与老牌三甲医院的差距,为医院下一步发展开出“良方”。接下来,医院还将建设大型、专业的康复治疗中心,牢牢抓住康复医学作为发展的方向,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之路。
本报记者 左妍 通讯员 邵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