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节态度 培养嫡系导演
其实,《德兰》这次的获奖并不意外,因为和所有的电影节一样,上海国际电影节也十分注重对新导演的发掘和培养,而刘杰就属于上影节的“嫡系”导演。
2010年,一部《碧罗雪山》就同时为刘杰拿下第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导演奖”、“评委会大奖”、“最佳音乐奖”及“评委会特别嘉奖”4项大奖。2012年,刘杰导演的青春题材电影《青春派》又入围了第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关注单元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8项大奖,并最终斩获“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两项大奖。同时《青春派》也是《德兰》男主角董子健的处女作。现场,刘杰十分感慨地表示:“上海是我的福地。”
当晚,当刘杰从评委会主席库斯图里卡和好莱坞“甜心影后”梅格·瑞恩手里接过奖杯时,库斯图里卡评价《德兰》是“一部简单而令人激动的电影,在非常简单的情节发展中,生命形成不可思议的冲突,并将整个故事提升为一个情感事件。”
评委态度 综合指数提升
去年,导演曹保平的《烈日灼心》为邓超、段奕宏和郭涛共同拿下金爵影帝称号,曹保平自己也借此囊获最佳导演奖。然而最佳影片大奖依然让法国、比利时合拍片,导演皮埃尔-祖利维的《守夜》拿到。
可以说,每一个电影节的最高奖项,都是对一部电影“综合指数”(包括电影的镜头掌控、叙述节奏、摄影技巧、背景音乐、剧本铺陈等)的褒扬,含金量自然和单项奖不能同日而语。追溯至前几届上影节,华语片只能获得各种单项奖的现象说明,国际评委对华语片的整体质量没有肯定。
在今年金爵奖主竞赛单元颁奖之前,有一段针对7位国际评委的采访录像,主题就是“何为好的电影”。评委会主席、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给出了非常激情的答案:“一部好的电影,是被创作出来的,而不是被拍出来的。创作一部电影,就像画家画画一样,对我来说,真正的困难是你要知道何时停止拍摄……好的电影需要好的灵魂和充满激情。”这同时也是给获奖的中国影片的肯定。
著名作家、编剧严歌苓则从编剧的角度给出答案:“写向未知,是创作最有乐趣的地方,也是最困难的地方”。评委们的评价显示着近年来华语电影综合指数的提升。诚如林嘉欣所说,无论是对于演员还是观众,好的华语片会让人认识更多的人生,让人的心胸更宽大。
观众态度 华语片场次爆满
数据显示,今年共收到来自114个国家和地区的报名影片2403部,最后入围的14部竞赛片中,华语片的获奖率达到百分之百。除了数字之外,观众的态度也证明了华语片在电影节中不断突破自我的精神。
6月16日,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已近尾声,精彩的华语片却丝毫锐意不减。在上海影城的大堂,“满”字标签几乎贴满了16号到18号的国产排片表。桑弧导演恬然冲淡的经典《哀乐中年》,简直让人撕心裂肺的《喊山》,多重虚构结构的神秘藏族电影《皮绳上的魂》,青春偶像片《夏有乔木雅望天堂》,小成本缔造的奇作《路边野餐》和勇夺亚洲新人奖最佳导演的陈宇诘的《再见女儿》都是“满”。
在杜琪峰《三人行》的放映现场,门口聚集的观众几乎要被人流从楼梯口挤下去,负责发行的田小姐告诉记者,早在一周前,这纪念银河映像20周年的杜琪峰新片就已经把票发完,“没想到这么受欢迎,除了媒体之外,片商也是最主要的观众。”
今年的电影节,已经不再有人挑剔“缺少明星”,也不再有人抱怨影片质量,问起资深影评人妖灵妖,他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年的片子很强。”随着电影节的影响力逐年扩大,华语片也在市场繁荣的大背景下不断进取、不断超越,成为一道牵动全城、吸引世界目光的文化风景。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