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做噩梦
岘港,依山傍海,越南著名旅游胜地。游客们到这里喜欢攀登五行山,一览美景。
但在现年66岁的戴维·克拉克记忆中,岘港绝非美景胜地。1965年美国侵越战争升级,海军陆战队在岘港登陆,将岘港扩建成大型海、空军基地。克拉克当时就驻扎在五行山后,但出于安全考虑,他和战友们从不敢登山。
“我常常在一身冷汗中惊醒。幻觉中我看到有人来了。”他说,“有一次,我半夜起床,打算在房子周围布好埋伏,因为我以为越共要来抓我。甩开这些记忆的唯一办法就是喝得酩酊大醉。我喝得太多太多了。”
2007年,克拉克终于下定决心,跟过去做个了断。他重返越南,第一次登上当年营地背后的山。“在山顶,我内心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静。不再有坟墓,不再有战斗,头顶上不再有战斗机盘旋,”他说,“那一刻,我意识到战争结束了。”
克拉克后来多次返回越南。在一次骑摩托车自北向南穿越越南的路上,他找到了爱情,两年前成婚。而在与越南百姓的日常接触中,他也发现当年美国官方宣传中对越南的描述与真实情况大相径庭。
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数以万计的美国越战老兵重返越南,多数会在当年服役的地方小住一段时间。像克拉克这样就此定居越南的老兵已有上百人,这些人多数居住在岘港及周边。
找回幸福感
战争给理查德·帕克留下的创伤比克拉克深得多。这名现年66岁的老人战后一直在质疑当年打仗的理由,因为他的感受和官方宣传大相径庭。
“我那会儿被洗脑得很厉害,参战前我就想消灭共产主义者。可当我离开越南时,我却喜欢上了当地人,”帕克说,“他们怎么会害我们呢?他们唯一想做的就是种田、生养孩子。”
类似的疑问萦绕在不少美国老兵心头,有的甚至因此饱受良心折磨。帕克参战前靠在饭馆打工谋生。战后,他变得无所适从。战场上的断壁残垣、生离死别成为挥之不去的噩梦。他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
最后,老人决定回到越南,结束噩梦。他说,如果不回去,印象中的越南就永远在打仗。
“替政府赎罪”
现年73岁的拉里·维特尔回到越南,是为了赎罪。
维特尔2012年11月初到岘港时,本打算待3个月,目的是帮一家越南人照顾两个生病的男孩。这俩孩子明显是越战中美军使用的高效落叶剂橙剂受害者。
美国和越南1995年外交关系正常化后,经济和贸易关系迅速发展,但处理橙剂贻害进展缓慢。美方对越方提供的橙剂受害者数量表示质疑,称实际人数低得多,并认为二口恶英与越南民众健康受损之间没有确切关联。但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向遭受橙剂危害的美国越战老兵提供数十亿美元补偿。
“我觉得我们需要修复一些事儿,”维特尔说,“美国政府拒绝做这件事,那我就来这儿尽自己一份力。”
三个月过去,维特尔的愧疚感没有消散。他说,当年他和战友们在这里做了太多蠢事,他要留下来赎罪。现在,他服务于一家公益网站“越战儿童”,致力于向民众宣传越战之害。在他位于越南的家中,同时悬挂有美国和越南两国国旗。
维特尔的笔记本电脑中保存有一张他战时的照片。照片中,他还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坐在直升机里。他边上是一名手持机关枪的士兵,下方是一片丛林。
“战后我有很多疑问,但没有人给我答案,”老人说,“所以我就自学。读的书越多,我越不明白为什么派我们去越南。我发现他们(政府)对我们谎话连篇,我思量着:‘如果我是越南人,我会和越共并肩战斗。’” 王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