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敌之师”易遭袭
联合国维和行动是经当事国或冲突双方同意,依照安理会决议组织实施,由成员国派部队具体执行。维和部队通常不承担作战任务,而是从事监督停火、保证冲突双方脱离接触、收缴武器、维护治安、防范恐怖袭击以及维持任务区正常运转所需的工程、运输、医疗等任务。蓝色头盔和白色“UN”字母是这支部队最明显的标识。
秉持中立的维和部队并无“敌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远离危险。根据相关规定,维和部队在执行任务时必须公开自己的存在,必须行进在最引人注目的公路、广场、热闹地段等公开场合,极易受到极端分子、叛乱武装或暴乱人群的袭击。数据显示,自1948年以来,有超过3000名维和部队成员在维和行动中失去生命。以联合国和非盟驻达尔富尔特派团为例,仅2013年,针对该团的袭击事件就达61起,造成14名维和人员牺牲,35人受伤。
面对严峻的安全形势,部署在形势特别紧张地区的维和部队甚至规定,人员只要走出营区就必须全副武装,并用凯夫拉头盔、防弹衣等防护装具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随时准备应对袭击。为了加强防护,一些国家为维和人员配备的防弹衣重量超过40千克,无论防护面积还是防护能力都已超出常规标准,不仅可以保护躯干等重要部位,还加强了裆部和颈部的防护。
即便在营区内活动,维和人员也不能放松安全这根弦。据介绍,联合国马里多层面综合稳定特派团位于加奥的营地甚至不允许组织人员聚集,最多是以班为单位列队点名,以防因遇袭导致大量伤亡。
“维和精英”守营区
维和部队驻防的营区通常都会由专门的警卫部队严密守卫。仍以联合国马里特派团加奥营区为例,该营区入口处设有沙墙和防爆缓冲区,可阻防袭击者的冲击;营区围墙都进行了加固处理,外围不仅重新铺设了蛇腹形铁丝网,还架设了一圈铁丝网屏障。营区内设有7个观察哨塔,哨塔上层为视野开阔的观察位,配备通信设备和昼夜观察设备,有士兵24小时执哨,哨塔下层为射击位。除了合理有效的营地设置,对警卫部队的要求也很高,每个士兵都堪称“精英”,他们能及时准确地判断危险的来源、性质和威胁级别,并迅速做出正确应对。
根据联合国的要求,维和部队携带的武器仅用于自卫,通常不配备重武器,随行的装甲车辆也主要是为了保护自身安全。为保证这些装备在紧急情况下也能正常运转,联合国通常会与各出兵国签订《谅解备忘录》,定期派遣专门人员对维和部队的装备和设施进行综合性评估检查。由于装备核查关系到维和部队的安危,因此严格是一贯的原则。按规定,所有核查官每个项目都要查两遍:一名核查官查过后,另一名核查官还要再查一遍,两人都签字才算通过。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0年起,为联合国维和部队提供兵源最多的前十个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这个现实决定了维和部队的装备水平往往不高。据英国《独立报》报道称,2011年,联合国曾试图从加拿大购买第三代夜视镜以装备维和部队(当时发达国家军队已普遍换装第四代夜视器材),但最终却因美国阻挠未能实现。
车队出行“二夹一”
维和部队外出作业或执行任务通常会组成车队。按惯例,如果当地局势平稳、危险程度不高,工程作业分队将自行组成车队前往作业区。每支这样的车队都会配备一辆前导观察车,提前5-10分钟出发,观察沿途情况,顺利则呼叫后方车队跟进。一旦出现突发情况则应立刻停止前进、判明情况,妥善处置后再通知车队跟进。
不过在高危状态下,外出作业的车队将得到警卫分队的护卫,其中包括前导车、装甲车以及电子干扰车等。“基本上2辆警卫车之间夹1辆作业车,全程护卫,”一名维和人员介绍说。“公路上稍微看到一点新鲜的浮土,就要下车检查,防止埋了地雷。”他还介绍,一旦遭遇险情,车队会立即变换阵型。警卫分队部分兵力前出占领有利地形(如制高点等),其余人员则依托装甲车辆就地组织防御,等待其他部队的支援。在地区形势紧张的状态下,即使作业车队顺利抵达任务地点也容不得半点大意,随行护卫的装甲车和警卫分队必须展开战斗队形,最大限度地将作业人员保护在中心位置。
另外,每支车队外出时都要配备2名翻译,多数情况下其中会有一位当地人,以便遇到民众游行示威、堵截时能够良好沟通,防止出现最糟糕的情况。不过一位联合国资深人士认为,即便维和部队将防护措施做得滴水不漏,也不可能排除所有危险,“如果袭击者早有预谋,那么他总会找到防护漏洞,这也是为什么多年来维和部队伤亡不断的原因之一。” 张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