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接连传来一些不好的消息。尼斯恐怖袭击,台湾大巴自燃,金山飞机失事……我的身边,好几位友人陆续有亲人离世。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至2015年,我国平均每年有970万人死亡,平均每分钟有18人永远离开这个世界。生命的逝去,从来都是离我们那么远,又那么近,时不时让人猝不及防,哀伤不已。
然而,你真的会面对死亡么?若未曾亲身经历过亲友亡故,怕也很难真正明白死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或许也是死亡教育有必要存在的原因之一。
美国电视剧《摩登家庭》里,有一集讲述的就是如何面对死亡。主人公邓菲家的小儿子卢克是个小学生,他有一个80多岁的忘年交邻居,时常一起打游戏、看电视。当老邻居突然过世时,卢克的妈妈很担心他不知该如何面对死亡,更担心的是她觉得卢克没有因失去朋友而表现得悲伤哭泣。为此,她想尽办法想诱导卢克哭出来。我并不觉得卢克妈妈的做法是最好的,哭泣也绝非面对死亡时唯一的情感宣泄渠道,但至少这位妈妈意识到了死亡教育这个话题,并且在尝试。
在中国人的传统中,大多会忌言“死亡”,一来不知该如何谈论,二来死亡之神秘主义观念也深入国人之心。然而,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人人都终究会面临同类及亲人的死亡,与其在毫无准备地与死亡相遇时显出精神和身体上的脆弱,不如从小就让人接受一定形式和适当的死亡教育,让人在体会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慢慢适应和理解死亡这一人类最自然的现象。
不过,这几年,国内也在尝试“死亡教育”,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生命教育”。比如,广州大学前几年就开出了一门《生死学》,上海静安区也一直在幼儿园尝试开展“社会情绪教育”,其中有一块就是如何面对死亡。但也有一些过于另类的“生死教育法”传来,比如,让学生给自己写墓志铭、去殡仪馆开棺、体验濒死感觉等。我觉得,重视死亡教育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死亡教育不该随意而为,也不宜用体验濒死感觉这种不论年龄、环境、条件的残酷方式,突然呈现“死亡”最凌厉的一面。理解死亡,从来都不该是恐惧,而应是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