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影视圈的是非还真是挺多的。最近就有几起官司,都跟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有关。一个是,关于电视剧《芈月传》同名小说出版问题,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已经做出终审判决,小说作者蒋胜男败诉。另一个是,备受关注的《鬼吹灯》作者诉电影《九层妖塔》侵权案也有了一审结果——电影《九层妖塔》侵犯小说《鬼吹灯》作者的署名权。
小说和影视作品之间,要么是原著小说走红引发影视改编,要么是影视作品走红带旺原著小说,按说应该一团和气才对,怕就怕利益分配不公,比如编剧没有署名权啦、稿酬不兑现啦、抄袭啦、不尊重原著啦、粗制滥造啦之类,“战火”分分钟就可能燃起来。
光这两年,法律官司和口水官司就不少——导演陆川的《九层妖塔》,被指责与张牧野小说《鬼吹灯》“相隔十万八千里”;由张一山主演的网剧《余罪》,因观众口碑下滑引发原著作者与编剧骂战;电视剧《亲爱的翻译官》的改编情节,对原著的背离令一些观众感到不满;张艺谋电影《归来》,对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进行大量删除导致原著书迷不买账……虽说编剧在改编的时候,有一定的弹性和自由度,但是“改”的度怎么把握,原著粉和影视迷之间的平衡又怎么掌握,真的是个高难度的技术活,相当棘手。
我平时挺喜欢看东野圭吾的小说,他的著名作品《白夜行》分别在韩国和日本被改编为电影,韩国版侧重爱情,日本版更加完整,倒也各有千秋。但我还是觉得,这两部电影压根就没有表现出原著的那种神秘感和黑暗化的生活,以及那种绝望和执念,简单来说就是“有形无神”。不过,我也没有因此就觉得电影“亵渎”了原著,差异化地欣赏不也挺好。
原著小说和影视,表现形式本来就有天壤之别,一种通过语言文字,一种通过视觉图像。与影视的直观形象相比,文学作品多了一维读者的自我想象,这种“基因差异”,编剧和导演再牛也改变不了。再说电影和文学都是叙事的艺术,一直有一种共生关系:好的小说是电影的基础,反过来,改编的电影很成功,也会扩大原著小说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比如电影《哈利·波特》,就将原著中的魔法特效展现了出来;电影《指环王》也震撼地呈现了原著里中土世界的恢弘和奇幻。就像著名作家严歌苓所说,“世界上的很多名著被改编成过电影,是使名著的价值一直保持下去的方式,用电影把观众变成更多的读者,这是一个好现象”。
人家好莱坞就一直有将文学作品改变成电影的传统,据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影片有85%都是改编的。而之所以国内很多改编作品引发非议,恐怕多半是因为在制作上心思用得不够——你是精雕细琢地去呈现原著的精髓和情怀,还是只是想借势文学作品的IP(知识产权)效应,急功近利地捞一把金?